北京有那些中医治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a_4789101.html
华野反对粟裕的老资格有多少?离开陈毅,粟裕就没法打仗吗有关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历史,很多人总是会说,华野的老资格比较多,没有陈毅,粟裕镇不住老资格们,根本没法打仗。所以才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市场,说明很多人还是认可陈毅对粟裕的帮助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孟良崮战役前夕,华野九纵司令许世友在行军途中就夺过接线员电话怒怼粟裕说:“你们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是两条腿。”吼完两句,粟裕懵在当场,气得脸通红。据华野司令部在场的人回忆,当时粟裕的脸气得通红,没有说一句话,直瞅着手中的话筒,愣了好一会神。
虽然后来许世友还是坚决执行了粟裕的命令,但是疙瘩并没有解开。后来孟良崮战役取得大胜,陈毅却和许世友“算总账”,在全体会议上,陈毅毫不客气地讲:“打了胜仗,千万不要骄傲,不要‘老子天下第一’,了不起!”他犀利的目光从全场扫过,停留在9纵团以上干部集中坐的地方,接着就张口“骂”了起来:“有的人就是骄傲自满,了不起呢!讲怪话,什么‘不要用手指头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不用手指头卡,怎么指挥部队?……”
许世友也自知理亏,压根没有去开会,也没有请假,而是让政委替自己去开会。
从这件事上,说明粟裕在指挥许世友这些老资格的时候却是有困难,而陈毅,对粟裕的支持,是华野能够不断打胜仗的基础。
如果非要说“离开陈毅没法打仗”,就有些离谱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陈毅在延安参加完七大,被派到新四军继续担任司令员,陈毅就对毛主席亲口表示“我去了也没什么用。”而毛主席却说“怎么没用?你在那里,就有用!”
其实陈毅和毛主席说的这番话,大有深意。
陈毅不愿意回华野,担心指挥不了“骄兵悍将”。这也许透露出一些信息,在新四军高层,有人反对陈毅,认为陈毅不会打仗,希望有人取代陈毅的指挥员地位。但是,毛主席却说,你在那里,就能发挥作用。毛主席的意思则是,陈毅资格老,可以压得住阵,有利于优秀的指挥员发挥作用。
当陈毅和毛主席讲出这一番话时,两人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陈毅明白,毛主席是要他到新四军搞好团结,带好班子,而军事指挥,多听粟裕这些优秀指挥员的。
毛主席也明白,陈毅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资格老,人缘好,能够带好班子。
毛主席和陈毅的友谊,最早开始于井冈山会师。当时毛主席讲“挎起驳壳枪,师长见军长”,34岁的毛主席,以师长身份(会师后成为新四军政委)拜见朱德军长,这次会师,奠定了井冈山根据地成功的基础。而当时,同时上山的陈毅,担任红四军师长,而林彪和粟裕,是红四军的营长和连长。
在红四军,毛主席和朱老总就革命路线发生争执,陈毅出来打圆场,没想到却被选举成为军委书记、前委书记。毛主席说陈毅是:“八面玲珑”。其实,就当时的情况看,陈毅在毛主席和朱德中间打圆场,搞团结,也是从红四军乃至整个革命事业的大局上出发的。
红四军七大上,因为朱德反对陈毅调和,毛主席落选前委书记。心情低落的毛主席跑到漳州“养病”,随同保护毛主席的警卫连,就是粟裕带领的。
所以,以毛主席对陈毅的了解,对他的定位就是维护班子团结,让有能力的人来指挥打仗。
这种安排,不管是对粟裕还是对陈毅都是最合适的。
毕竟,粟裕资历太浅,想要指挥整个新四军,还是难度太大,
为了给粟裕充分的指挥权,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直接把新四军一分为二,新四军本部和主力挺进山东,称为“山东野战军”。而新四军第一师和第六师,则留在苏中,称为“华中野战军”。
不过,即便是让粟裕领导整个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也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人民解放军华中军区不仅包含了苏中军区,还加入了淮南军区和五、六、七、八军分区。华中野战军则下辖4个纵队,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扩编的第六纵队,由苏中部队组建的第七纵队,由原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扩编的第八纵队,由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各一部组建的第九纵队。这意味着,只有第七纵队是粟裕一手带出来的部队,指挥上肯定有麻烦。
所以,粟裕拒绝了华中军区司令员的任命,让老领导张鼎丞来整合队伍,自己专心指挥打仗。这个建议,毛主席采纳了。
等到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会师,成立华东野战军,粟裕的排名也是比较靠后的,仅仅只能进了华野领导班子而已。所以,毛主席说的“你在那里,就能发挥作用。”意思再明显不过,你要支持粟裕工作。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从一开始就是毛主席的安排,就是为了理顺华野的指挥系统,让粟裕更好地发挥大兵团作战才能。
那么,华野的老资格究竟有多少,为何要毛主席和陈毅如此大费周章呢?
我们不妨给大家列举一下新四军和华野的主要将领。
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共有7个师,分别是
1,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下面三个旅长分别是叶飞、王必成、陶勇。
2,第二师,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任,政委是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
3,第三师,师长是原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黄克诚。
4,第四师,师长是彭雪枫。
5,第五师,师长是李先念。
6,第六师,师长是谭震林。
7,第七师,师长是张鼎丞,后改为傅秋涛。
不难发现,粟裕在新四军七个师师长中资历也是比较靠后的。这七个师长中,张云逸是红七军的创立者,罗炳辉当过红九军团军团长,黄克诚和彭雪枫在红三军团都当过红三军团的师长,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张鼎丞是粟裕在第二支队的领导,傅秋涛则是皖南事变带人突围的英雄。
就连并入苏中军区的第六师谭震林,都曾当过红12军的政委,红一方面军军委委员。
粟裕这样的资历,放在新四军当第一师师长,已经是升迁很快了。
如果放到华野内部,你会发现,能让粟裕指挥的将领,还真不多。
华东野战军成立时,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副司令员,谭震林副政委,陈世炬为参谋长。下面12个纵队司令分别是:叶飞、韦国清、何以祥、陶勇、王必成、成钧、王建安、许世友、宋时轮、陈锐霆、管文蔚。
华野12个纵队,粟裕指挥最顺手的,就是叶飞、陶勇、王必成、管文蔚这几个自己在新一师的旅长。韦国清、王建安、许世友、宋时轮这几个山东八路军改编过来的部队,有时候就不服气粟裕。
韦国清,来自于红七军,广西壮族人,参加过百色起义和长征。长征期间担任过中央红军干部团特科营营长、红军大学特科团代理团长。皖南事变后,王建安担任新四军第四师旅长,彭雪枫牺牲后,他担任副师长协助师长张爱萍。
王建安,来自于红四方面军,先后当过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红30军88师政治委员、红4军政治委员、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山东纵队副指挥、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许世友来自于红四方面军,先后担任过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红四军副军长、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抗日战争中,许世友担任师旅副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兼第三旅旅长,一手创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宋时轮,黄埔五期毕业,出自红六军,当过红35军参谋长、独立第3师师长,长征结束后担任红30军、红28军军长。抗日战争中,宋时轮担任八路军第师旅团团长、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兼第12支队司令员。
不难发现,与新四军有渊源的将领中,粟裕基本问题不大,毕竟粟裕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指挥才能有目共睹。但是在韦国清、许世友、王建安和宋时轮这些参加过长征的老八路看来,粟裕这个红军的师长,新四军的支队副司令却是资历有些不够看。
不过,这些人想要和陈毅叫板,还是远远不够的。
不管是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职务,还是井冈山、赣南根据地的职务,陈毅都是地位很高的。所以,红四方面军的人,即便是和陈毅没打过交道,也知道他在党内军内的资历,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的。
所以,粟裕真的要向在华东野战军指挥大部分的部队,没有陈毅的支持,真的很难做到。
甚至是,只有陈毅,才能帮助粟裕解决好班子团结问题,让粟裕专心致志指挥作战。
解放战争期间,我国华东战略区的主要领导人,除了陈毅,还有饶漱石和黎玉两个人。
非常有意思的事,在华东局,书记是饶漱石、陈毅和黎玉是副书记。
饶漱石这个人,资格也比较老。早在年就加入了共青团,年加入共产党。饶漱石长期在白区工作,参加过陈独秀周恩来组织的上海工人起义。年弋阳暴动时,饶漱石和方志敏都是主要领导人,从某种程度上说,红十军的建立,也有饶漱石的一份功劳。饶漱石还曾在苏联工作3年时间,当饶漱石起草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时,蒋介石毫不客气的说“怎么优秀人才都在共产党那边!”
饶漱石是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也是优秀的国际政治活动家。正因如此,皖南事变时,中央决定让饶漱石和叶挺共同负责新四军。关键时刻,饶漱石劝说叶挺与国军谈判,为新四军的突围争取了时间。
不过,饶漱石和军事干部的交往一贯比较少,长期从事党务工作,也让饶漱石听风就是雨,再加上这个人城府比较深,比较擅长“搞斗争”,到年甚至一度把陈毅挤出新四军。
华中军区和山东军区合并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华东军区没有饶漱石,根本没法理顺关系。甚至是,一度被饶漱石挤走的陈毅,也向中央要求让饶漱石来主持大局。
同样的,黎玉这个人,整个八年抗日战争都在山东工作,没有黎玉,山东干部的工作无法调动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华东战略区的党务和人事工作,主要是饶漱石、陈毅和黎玉负责。而军事上,主要是陈毅、粟裕、谭震林、张云逸等人负责。前方后方共同努力下,才会有不断打胜仗的政治基础。
非常有意思的是,华东军区的司令员陈毅、华东军区的政委饶漱石,也许互相之间有所龃龉,但对粟裕的工作的支持,却是毫无保留的。
也许,因为在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就已经被公认为华东野战军最优秀的指挥员了。
我军有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每打一仗都要总结经验教训。这种情况注定了长期在一线指挥部队调动和作战的粟裕,需要承担从上到下的很大压力。比如华野军事斗争中的低谷时期,孟良崮战役后,华野一分为二,分兵出击。结果南麻临朐两次战役接连失利,陈毅和谭震林认为,粟裕作为指挥员,应该多做自我批评。而粟裕也老老实实检讨自己“过于乐观”“估计不足”等问题。此时的华东局一把手饶漱石却写信给粟裕,肯定了他20年军事斗争的成绩,对5月孟良崮战役以来军事失利表示理解和安慰,希望他能够保重身体,继续努力。
饶漱石的电报是这样说的:
“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极大。近两个月来的战斗,虽未能如5月以前那样取得伟大胜利,却已给敌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均较大,主观上虽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自74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说到这里,我们就清楚“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真实关系是怎样了。
简单来说有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是,陈毅和粟裕在多年的合作中积累了深刻的友谊。
陈毅和粟裕虽然都是一起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井冈山斗争、赣南苏区斗争一起走过来的战友,但因为两人级别差距比较大,实际上相互之间沟通并不多。陈毅最早认识粟裕,其实是在韦岗伏击战。这是新四军在苏南的第一战,陈毅写诗赞美粟裕的勇敢和果决。之后,陈毅带着大部队与粟裕汇合,一起建立了苏南根据地,又一起打造了苏北根据地。从苏南抗日开始,陈毅和粟裕的友谊开始建立,合作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到解放战争时,陈毅北上领导山东野战军,粟裕领导华中野战军,两支部队在调度上作战上出现分歧,但两人的心情是一样的,都希望大胜仗,希望能够为解放事业做出贡献。所以,当华野成立时,陈毅也按照毛主席要求,请粟裕来直接指挥一线作战。
2,第二个层次是,陈毅和粟裕深得毛主席信任和器重,配合默契无间。
陈毅曾是新四军前委书记,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的亲密战友。这意味着,毛主席对陈毅的能力是了解的。同时,毛主席和粟裕的关系,也很亲密。刘安恭带来二月来信后,毛主席被选下来,到福建养病。当时负责毛主席保卫工作的,就是特务连连长粟裕。毫无疑问,粟裕在军事指挥上向毛主席学习很多,算得上是毛主席的“亲传弟子”。而陈毅起草九月来信,恰当处理好了朱德和毛主席的关系,最终促成了根据地的扩大和军事斗争的胜利。
3,第三个层次是,陈毅和粟裕为了革命工作,相忍为国,共同努力。
观察陈毅和粟裕的一系列做法,不难发现,这两人的合作,其实都是为了革命工作,两人谦虚忍让、不慕虚名的做法,推动了华东军区的班子团结,也能够让后方建设、军事斗争等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当然,陈毅和粟裕一起工作多年,相互之间有争吵、有分歧很正常,但这些争吵和分歧,都没有影响到工作,反而在争吵和分歧中,工作开展得更好了,华东野战军也成了解放战争期间军事斗争最成功的战略区。
粟裕离开陈毅打不了仗,这种说法恐怕是不对的。陈毅的老资格,在华野确实能够镇住各纵队司令员,但并不意味着粟裕就无法指挥这些将军。这些将军对党的忠诚都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没有陈毅,粟裕的指挥工作,一定会费不少精力,也许,实际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对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下东北野战军的分工。
林彪是红一军团军团长,师长,东野大部分将领,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部下。这意味着,只要林彪下令,各纵队各兵团都是不折不扣执行的。罗荣桓,林彪的老搭档,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把手,东北军区的练兵、后勤都是他负责。而东野的参谋长刘亚楼,则是专业的军事家,极其擅长部队调动和战役指挥,直接发布命令,进行指挥军队。
如果以林罗刘三人关系来看,饶漱石的角色接近罗荣桓,陈毅角色接近林彪,而粟裕,更像是刘亚楼在东野的状态。
粟裕能够成为华野的历次大仗恶仗的直接指挥者,这与陈毅饶漱石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非要说离开陈毅,粟裕就没法指挥打仗,也是太小看解放军各级将领的政治觉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