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玉器工艺品(一)
11月19日(星期一)下午1:30
瓷器玉器工艺品(二)
11月19日(星期一)下午2:30
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五层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的美感来自于其沉静的气质与表现上的多变。一抹钴蓝,在纯净的白釉上游移跳跃,所成美器时而端庄大气,时而玲珑巧逸。她的可塑性使她成为一部完整的元明清美学史记,记录着历朝历代的艺术审美与国家盛衰。
最早的青花瓷出现于唐代,宋代亦有少量烧制,但尝试性的使用钴料加上胎土色深且粗,唐宋时期的青花瓷并没有被大规模的生产应用。而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的美终于被人们所发现还要得益于胎土配方的改良,元代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胎体更加细腻洁白,钴料在洁白的胎体上真正绽放出了其清新妍丽的色彩。元代统治者沿袭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传统,实际上并不喜笨重易碎的瓷器,但是蒙古族尚白蓝二色,所以元代青花瓷技术得以成熟并兴盛。元青花除了做宫廷日用,还远销海外,成为当时外销瓷的主要品种。
Lot.
元青花龙纹内模印高足碗
高:10cm直径:12cm
RMB:,-,
高足碗盛于元代,又称靶杯。此器碗口外敞,圆腹,承竹节状高圈足,足底微微外撇。胎白质密,通身青花装饰,发色明丽,浓淡有致。碗外壁绘一条龙,龙神态威武,张口瞠目,四爪尖利,碗内口沿以如意云纹勾勒,内壁装饰模印二龙赶珠纹,花纹清晰精致。碗心处绘有一只肥壮的兔子在花草之间扭头回望,兔耳直竖,活泼生动,机敏可爱。
此青花高足碗为元代高足碗之典型器,器形华贵典雅,规整秀美、弥足珍贵。
时至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早期的青花瓷既有元代风格,又开拓新样,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独特风格。至永宣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进口的钴料“苏麻离青”,为景德镇烧制独具时代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此时频繁地对外贸易活动,青花瓷中也感染了些许的异域风情。成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烧制的巅峰时期,嘉万时期的青花烧制数量规模巨大,据载当时的景德镇甚至出现了炉火不灭,夜晚也火光冲天如同白昼的景象。
Lot.
明中期青花双狮绣球纹盘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
直径:31cm
RMB:,-1,,
此盘器型为明中期样式,唇口明显,盘壁外敞。盘心绘“双狮”相对而视,欲争抢“绣球”。狮子毛发浓密,动感十足,盘内外壁绘各两对狮子戏绣球纹,共十只狮子象征十全十美。青花发色浓丽,胎体修足简练,盘外壁近口沿处弦纹下书“大明成化年制”款。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在永宣时期官窑上亦有出现,成化、弘治时期出现的较少,到了嘉靖时期得以传承。
Lot.
明永乐青花一束莲大盘
直径:45cm
RMB:1,,-1,,
永宣青花为一代名品,此盘即为永乐青花珍品。盘造型端庄敦实,胎体厚重坚致,敞口,浅弧形壁,矮圈足,底部无釉,胎质缜密。盘形规整,盘心莲之花叶姿态秀美清雅,寓清廉之意。此盘画意疏朗,古朴典雅,笔法流畅,白釉肥润细腻,青花色泽浓艳,深入胎骨,青料之聚集处成铁褐色,凝重处呈黑色结晶斑,深入胎骨,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底现火石红。为明永乐时期青花之典型作品。本品胎釉精良,抚之温润如玉。
Lot.
明万历青花寿字葫芦瓶
高:65cm
RMB:,-1,,
此葫芦瓶形制为为明代常见的官窑葫芦瓶形制,小唇口,上半截溜肩圆腹,下半截丰肩敛腹,腰身纤细,线条流畅。通身以青花装饰,形制硕大。此类大器所用颜色应为国产钴料,发色蓝中带灰,清新淡雅。瓶口及束腰处装饰阴文团寿纹,上部四面圆形开光,内书“寿”字,下半部同四面圆形开光,书“福寿康宁”。周围以团寿纹和卷草纹填满。
青花瓷在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康雍二帝好仿永宣成化,雍正朝仿瓷水平高超,甚至不加款识就难辨真仿。乾隆朝官窑用度不计工本,制作精良,虽乾隆后期到嘉庆以后青花烧制技术开始走下坡路,但道光御制青花仍然品质不减,更见仙风。
Lot.
清雍正青花福寿连绵纹六方贯耳瓶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参阅《福寿康宁吉祥图案瓷器特展》第94页。
高:28cm
RMB:2,,-4,,
此贯耳瓶无论形制或是纹饰,均颇有雍正之气魄,存世罕少。颈口六方,作撇口,左右管耳为圆形,以求线条的呼应与对称。其造型犹如青铜时代尊彝之气,造型浑朴。外壁自上而下绵密铺陈青花装饰,下承六方足外撇,底心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层次绵密又舒朗有致,突出了整体效果,更加增添了是器古拙浑厚的风格
Lot.
清乾隆青花龙凤纹双耳抱月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参阅1、香港佳士得年10月13日,编号
2、香港苏富比5年05月02日,编号
3、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裹红,下》,图版号,香港苏富比1年10月
29日,编号,二者均绘以云龙纹饰。
来源扬州文物商店旧藏
高:46cm
RMB:2,,-3,,
此瓶侈口,短颈,圆溜肩,扁圆腹。造型俊秀别致,颈之两侧贴塑青花夔龙纹为耳,更见灵空精巧。瓶身两侧饰缠枝牡丹纹,腹部中心前后绘饰“龙凤争珠图”。圈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款。此式抱月瓶为乾隆御瓷经典,其造型实自宣德青花扁壶化裁而来,清宫档案中又称为“宝月瓶”、“马褂瓶”或“放大马褂瓶”,其造型恢宏,为御瓷中体量最大的一类。
Lot.
清乾隆青花团凤牡丹纹如意耳四方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高:14cm
RMB:,-1,,
此瓶口微敞,双耳,橄榄形腹,长方形扁圈足,配一小木座。通身施青花,瓶口一周回纹,颈中部绘蕉叶纹,下绘一圈海棠形纹,肩部绘如意纹。双耳以青花染,瓶腹绘团凤纹,一只凤凰身姿婀娜,展翅飞戏于百花之间,画工精细,构图严谨。近足处绘一周莲瓣纹,足部绘缠枝莲。足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整体器形规整大气,隽秀端庄。
Lot.
清道光青花洞石芭蕉玉壶春瓶(一对)
款识:慎德堂制
高:20cm
RMB:,-1,,
此类玉壶春瓶始见于洪武官窑,尤以永宣御窑青花芭蕉竹石玉壶春瓶更成瓶式经典,清代自康熙始官窑多有仿制,遂成官窑定式,为清宫经典陈设用瓷。此对瓶其造型周正俊秀,外形线条流畅优美。腹部饰青花芭蕉竹石图案,圈足内书“慎德堂制”四字楷书款。其绘画技法着意模拟永宣苏麻离青之铁斑沉着效果,点涂技法发挥尽致,青花发色淋漓,质量不下乾隆。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