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www.xxzywj.com/
引言: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年)元月,一代枭雄曹操病逝,其长子曹丕继任魏王、丞相。同年十一月,曹丕自导自演了一出“禅让”的政治闹剧,结束了汉朝年的统治,建立曹魏。曹丕称帝后很长时间没有确立皇后,当时有资格竞争皇后位置的,只有两个人:甄宓、郭女王。
甄宓
甄宓(音:福)就是我们常说的甄姬,后世穿凿附会曹植《洛神赋》里的洛神,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曾有一句“宓妃留枕魏王才”,说的也是曹植与甄宓,但他二人实际上并不可能有恋情。曹丕娶甄宓的时候18岁,甄宓23岁,曹植13岁,更何况曹植虽然狂放不羁,但绝对不会做出有违伦常的事情。
洛神赋图(局部)接着说甄宓,他们甄家是中山无极人(今河北省无极县),甄宓这个名字是后世流传的,三国志上并没有记载她的本名,姑且称她为甄宓好了。甄家是冀州的大户人家,世世代代都有高官。甄宓小的时候,她家里来过一个叫刘良的算命先生,给他的三个哥哥看面相的时候,只是说一些普通的吉祥话,等相看她的时候,说了一句评语“此女贵乃不可言”,要么这个算命的确实有本事,要么就是以后的魏明帝为了给生母增光自己加的这段,根据我国史书的一贯德行,类似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基本都是人为的。
甄宓小时候是个安静的淑女,八岁那年有一次门外有人表演马戏,家里人包括她的两个姐姐都跑到阁楼上去看了,只有她没动,姐姐们奇怪问她怎么不看,甄宓小大人一般地说了句“此岂女人之所观邪?”九岁的时候很喜欢看书,哥哥们告诉她应该学女红针线,读书难道想当女博士么?她再次小大人的回答:“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此外她还对自己带儿子的寡嫂十分好,告诉母亲应该把寡嫂当成自己亲女儿。以上种种可以看出,甄宓德行才学都是没得说的,就是不论样貌,做个皇后也够用了。
甄宓剧照当然了,甄宓的容貌比她的品德学识出名的多,《三国志》注引中原文用了八个字形容“颜色非凡,姿貌绝伦”,曾经雄踞北方四世三公的袁绍为自己的二儿子袁熙聘娶了她。写到这里,我忍不住点评一句,甄宓堪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品德好,长得好,家里有钱,嫁给官二代,改嫁之后还能当皇后,死了还能和历史上有名的才子传出绯闻,请问我的女性读者们,你们羡慕吗?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袁绍被曹操打败了,曹操接收了袁绍的地盘,他的儿子曹丕接收了袁绍儿子的老婆。甄宓刚开始十分受曹丕宠爱,生有一儿一女,其中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睿。同时婆媳关系也处理得十分好,把曹丕的老妈卞夫人哄得当她是亲姑娘一样。此外,她在后宫里十分和蔼善良,至少看上去是这样,有宠的宫人她给予勉励,无宠的给予安慰,曹丕想休了某个妃嫔,她甚至主动找曹丕挽留,怕别人说她专宠不容人,简直是贤良淑德的女子典范。
甄宓剧照但让人很不理解的是,这么贤惠的一个女子,最后竟然是因妒忌怨言被曹丕赐死的。《三国志》原文记载:“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有点乱的关系,山阳公就是汉献帝退位以后的封号,而在这之前曹操曾经把三个女儿一起嫁给汉献帝,也就是说,曹丕是汉献帝的大舅子,然后又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应该不是曹氏姐妹所生),所以说皇家的关系都很乱啊。甄宓可能是厌弃了曹丕这种乱伦的举动,再加上郭女王等人受宠幸,自己受冷落,几件事加在一起,终于不再贤惠了,说了些怨言。后世传闻才女甄宓做了首《塘上行》的闺怨诗: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塘上行按理说写诗抱怨一下罪不至死,但历来后宫争斗比之战场还要惨烈,《三国志》注引原文只有“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寥寥数语,虽然只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但按照我的脑补,大致应该是郭女王得到线报后,挑唆其他受宠宫人向曹丕添油加醋的告状,这样才符合郭女王的心机。于是一代美人,香消玉殒,死后居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般羞辱的入殓,可见曹丕恨之深,宫人谮之烈!后来曹睿继位,思念生母,追赠甄宓为“文昭皇后”,应了算命的那句“此女贵乃不可言”,只可惜甄宓没能活着享受到皇后的待遇。由甄宓的死,也引出了本文的另一个主角:郭女王。
郭女王
文德郭皇后,名讳不详,字女王,安平广宗(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人,东汉南郡太守郭永的次女。郭氏少年秀慧,父亲郭永奇之曰:“此乃我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
郭女王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寄住在铜鞮侯家。曹操当魏公的时候,郭女王选入东宫,被比她小三岁的曹丕所喜爱。当时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战十分激烈,郭女王这个人十分聪慧,有机谋才智,帮着曹丕出了很多主意,曹丕能被立为太子,就有她出谋划策的功劳,因此十分受曹丕宠幸,但她没有子嗣。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甄宓虽然德容言工外加子嗣样样占优,但郭女王有智慧懂权谋心机,历来宫斗中最后胜出的都不是最漂亮,子嗣排名靠前的,而是最有心机的,所以美貌终会逝去,智慧永远流传。
郭女王剧照郭女王如何陷害甄宓,史书上没有记载,我在上文甄宓篇中自己臆测了一下,觉得大致符合郭女王心机深沉的形象,读者朋友们也可以参考其他宫斗剧自行脑补。总之,自己最大的对手被除去了,郭女王正准备开开心心的当皇后,谁知道又碰到了一个新的对手——封建礼教。魏晋时期是门阀政治的滥觞,因此当时许多大臣提出皇后应该出身世族,郭女王是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孤儿,很显然出身被人所诟病。而且《春秋》中也曾经说过:“不得以妾为嫡”,齐桓公也说过“无以妾为妻”,正妻甄宓死了,那就应该再续弦名门之女为后,怎么能轮到小妾出身的郭女王呢?
实际上这些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捍卫封建礼教,而是想为世家大族谋取利益,一旦某个大族成为后族,那就可以重演东汉年间外戚把持朝政的历史,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再说真要论起出身,曹丕曹植他们的老妈卞太后,最初可是“倡家女”,那出身基本不能再低了,大臣们跟曹丕讨论皇后的出身问题,就好像指着和尚骂秃驴一样,曹丕怎么可能认同。于是曹丕力排众议,郭女王成为了皇后,达到了甄宓生前都没能获得的地位。
郭女王剧照此后郭女王在皇后的位置上很是贤明,以汉明帝的明德马皇后当自己的榜样,不铺张浪费,约束娘家亲戚,低调做人,不掺和朝政。可以说,如果没有陷害甄宓的事情,她确实更适合当皇后,至少比甄宓出色。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自己种的恶因,最后还要自己来咽下苦果。曹丕本来不想让曹睿继位的,因为他把曹睿的母亲赐死了,这个儿子肯定心里会记恨,一旦自己归天,说不定就会反攻倒算,但除了曹睿,曹丕其余的九个儿子要么太小,要么直接就夭亡了,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只能传位给他了。
曹睿刚继位的时候,对郭女王这个后妈还比较好,因为他还不太清楚亲妈死亡的真相,或者是暂时隐忍不发,毕竟刚当上皇帝,位置还不稳,万一被郭女王一道懿旨废了就全完了。于是尊郭女王为皇太后,母子俩暂时相安无事。等到后面郭女王死的时候,《三国志》注引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当初甄宓死的时候,将曹睿托付给了李夫人,等到郭女王死了,李夫人才敢将事情真相告诉曹睿,于是曹睿恨得大哭,按照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入殓方法,给郭女王来了一回复制粘贴。
第二种说法,曹睿一直都知道真相,只是不敢确认,于是多次哭着询问郭女王,终于有一次,郭女王不小心说漏了,告诉曹睿是你爹曹丕杀的你妈,你当儿子的难道还要找死去的老爹报仇吗?难道为了生母而逼杀后母吗?前面说曹丕杀人还好,后面由于心虚,害怕曹睿杀了她,这基本上就是不打自招了,要不是你干的,你干嘛心虚害怕被杀?于是曹睿就真的逼死了郭女王,按照生母的入殓方式,打发了郭女王。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毕竟死了之后怎么安葬都是给活人看的,而活着的时候东窗事发被逼死,才更加大快人心。
漫画版郭女王大黄点评:
曹丕的两位皇后,大家肯定更同情甄宓一些,毕竟她的形象太完美了,又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我想说的是,郭女王陷害甄宓也不见得就是错,毕竟在后宫中,为了自保,为了当最后的赢家,打击对手无可厚非。在古代,女人的命运不由己,尤其是后宫的女子,有多少人被无情的宫殿吞噬。说起来,这两个人都是不得善终的苦命女子,也都是奇女子。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