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隆冬,寒风朔雪
冻煞人
总之一句话
世界那么大,而我只想待在被窝里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棉衣、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古人
你会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
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
居住条件与衣着条件以及配套的条件都是古人无法比拟的
加之全球气温的变暖
可以说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优越的“温室之中”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依然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冻得瑟瑟发抖了
相比现在的一切,古人却不那么幸运了
既没有现在的这种保暖良好的房子
又没有棉袄、棉裤等现在人拥有的取暖方式
极寒天气下的其实说起冷来
现在的冷并不算什么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将我国过去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那么下面我们就一同来体会一下这四个寒冷期到底有多冷
古人第一个寒冷期:西周寒冷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这个寒冷期长达两百年左右
据《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
“驱武、豹、犀、象而远之”
虽然字面上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出入
但是仔细一想
绝不会那么简单
纵观各个历史时期的动物的迁徙
与人为因素有关的几乎没有
能让动物们离开自己的居住地迁徙至别的地方起困难度远大于让人类集体迁移
那么让这些堪称动物界中“王”级的动物迁移更是困难
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天敌,而且这个时期的人类尚不能完成对这些动物的集体灭绝
排出了这些因素之后便可以容易的得出
让这些大型动物们迁移的原因了
那就是栖息地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主要为气候原因
这些动物多为大型、无毛的动物,对于气温的变化几乎没有抵抗力
加之气温变低后生存环境急速变化,原先的生存环境中的食物也因气温变化而相继死去
所以在寒冷的逼迫与食物缺乏的情况下
这些豹子、犀牛、大象都举族迁徙南下了
雪后第二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公元初—公元年)
这个时期的寒冷远超现代人的想象
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表明
这个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要低3到4摄氏度
据《晋书.慕容皝载记》
“公元年至公元年,从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古人第三个寒冷期:南宋寒冷期(公元年—公元年)
在这一时期冷出的新高度是
华北的梅树不能生长,
公元年太湖结冰,
洞庭湖庭山柑橘全部冻死
北方九月份普降大雪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经常性的结冰
以上种种足可见这个寒冷期的寒冷到底有多厉害
第四个寒冷期:明清寒冷期(公元年—年)
在明代北京的年均气温比现在可要低3摄氏度左右
清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冬季气温可能比现在低7摄氏度左右
据史载:“弘治六年(公元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大雪降至次年二月份才至”
也就是足足下了半年雪!
以上就是在历史上的四个寒冷时期
其寒冷程度远超现代人的想象
所以在古代被冻死也是常有之事
集古雅玩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继续解密古人的御寒方式
以及古人的主要穿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