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村中心组村民孟琴正在管护草莓“太穷了!村里到处是茅草屋,很多路段还是烂泥巴路,一下雨就不想出门。”这是年,宋睿初到七星关区团结乡营坪村任支书时,对该村的第一印象。由于营坪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一直以来没能发展规模化产业,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最大的“绊脚石。”穷则思变。强基础、抓产业,宋睿带着该村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下大力气撬动脱贫致富路上的这块“绊脚石”。大抓基建补齐短板“再穷也得发展啊!但先从哪里着手呢?”正当宋睿苦恼营坪村该如何发展时,乡里传来了消息:要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有了奋斗方向,宋睿立即前往营坪村罗蒋组动员群众搬迁。在宋睿的印象中,要想让老百姓搬迁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是整组搬迁。在去营坪村之前,宋睿便在脑海里反复模拟如何劝说村民搬迁,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得十分顺利,“我才将消息说出口,罗蒋组的村民便全都同意了,大家高兴得不得了!赵连菊家还煮了几十个土鸡蛋劝我们吃呢!”宋睿介绍,从年5月底动员搬迁,到同年年底,罗蒋组村民整组搬迁到了交通较为便捷的通组路旁,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这次搬迁给我打开了思路,只有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才能开始谈产业发展。”宋睿开始与包村干部周靖乾一起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通村通组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村里的基础设施短板。自年以来,营坪村共实现易地扶贫搬迁45户人、危改42户;建设通村、通组、串户路17.8公里;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群众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依托市郊供电局大力帮扶,新增大功率变压器4台,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生产用电的问题……一串串数据,一桩桩实事,犹如一颗颗明珠点缀着营坪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单”,勾勒出一幅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图景。“可以说,现在村里不管下多大雨,出门也不会踩一脚的稀泥巴了。”周靖乾打趣道。巧变思路异地发展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产业发展也提上了营坪村的日程。但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又成了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团结乡副乡长杨杰站了出来。“既然我们村没有发展条件,那就在别的村发展啊,要转变思路嘛,银山村不是有近20亩鱼塘闲置吗,我们就利用这个鱼塘养鱼。”杨杰为营坪村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异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包村领导的杨杰还把同属全省深度贫困村的团结乡安山村也发动起来参与发展养鱼产业。将想法落实到行动上,杨杰立即组织两村开会商讨异地养鱼的可行性。几次开会协商下来,两村一致同意异地发展产业,并决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该产业覆盖了营坪村84户贫困户、安山村户贫困户。干什么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寻找合适的公司。年6月底,杨杰带着两村村干部和省财政厅下拨的专项资金16万元,到了四川省眉山市开跃渔业养殖有限公司考察。经过仔细考察和反复协商,7月底,杨杰带着技术人员和第一批1.3万余斤无脊鲤鱼苗回到了银山村。“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鱼苗的存活率非常高,现在我也学会了很多养鱼知识。”养鱼基地饲养员杨思伦介绍,通过公司培训,不少村民基本掌握了养鱼技能。“去年的1.3万余斤鱼苗在今年春节前后就卖光了,赚了14万多元,有了经验后,我们又进了一批鱼苗,这段时间也在陆陆续续销售了。”杨杰说,银山村的水质好,加上无脊鲤鱼的口感爽滑,在毕节已小有名气。产业转型群众增收养鱼成功让营坪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近年来,该村巧妙运用异地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革转型”两项措施,顺利将村民带入致富“快车道”,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营坪村产业遍地开花,种植了西瓜亩、莲花白亩、油菜亩、青菜亩、草莓10亩……“我们真正做到了户户有产业,户户能增收。”杨杰自豪地说。从营坪村村委会驻地出来后,杨杰继续带着记者来到了位于青林村的草莓基地。青林村中心组村民孟琴正在对草莓进行管护。“虽然基地不是我们村的,但离我们村近,大家都可以到基地务工,一天有元呢!我在基地干了4个多月,已经拿了1万多元工资,比起以前种地强太多。”孟琴说,营坪村搞的产业,这几年是遍地开花,就连草莓基地旁正在动工建设的葡萄基地也是营坪村入股的。“过不了多久,草莓就能大规模上市了,到时候村民又能分钱了。”谈到村民能分钱,杨杰的嘴角不断向上扬起。正说着,杨杰接了个电话。挂完电话后,杨杰的情绪十分激动:“村民们养鱼和种西瓜的收益存款银行批下来了,过两天就能取款给贫困户分红,有多万呢!营坪村可以分6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分红元。”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纵然是制约营坪村发展的“绊脚石”,但营坪村人集思广益,另辟蹊径,通过异地发展产业,该村人均收入已突破0元,从众多贫困村中脱颖而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夏民编辑廖婉君编审刘佳兴终审黎秀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