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很火,从赵薇与郭敬明的分歧,再从郭敬明与李成儒的争执,然后我发现我爱上陈凯歌了。什么是“大家”?言谈间儒雅。什么是“大师”?言谈间一针见血。在《演员请就位》的舞台上,我见到了“大家”——陈凯歌。无论是职业素养、能力、人品,陈凯歌均可成为标杆。为演员讲戏时,陈凯歌一针见血、简明扼要,就找出问题所在。三两句话的点拨就让年轻演员的表演水平直线飙升。这种水平,谁敢不服!这确实是位大家啊!可大家的电影怎么就“拍不好”呢?有人说,即便节目上将戏讲的再好,自己拍戏时却频频失误,一部却不如一部。陈导啊,您还是退休吧!这样还能避免晚节不保。陈凯歌作品=票房毒药?陈凯歌的这次综艺出镜效果很好,用极强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将他在电影作品上的一边倒的烂口碑逐渐有冲淡之势,一时间大家讨论的都是陈导导戏如何厉害,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可是,真的可以将烂口碑冲散么?我看不能,因为“作品烂”、“票房毒”似乎已经成为了陈凯歌的标签,想撕,没那么容易。从处女座《黄土地》开始到《无极》之前,陈凯歌拍摄的都是带有人文情怀的偏小众电影,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诗,我们都知道诗里面的文化很深,但却很少有人去深读,而且那时的创作环境也以口碑为主,票房为辅,精神至上。可到了新千年,电影市场开始转变,商业类型片开始独占鳌头,票房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陈导也不例外的加入到这洪流之中,然而,这一加入,陈导就被冲走了,至今没回来。其实说实话,陈凯歌的作品在豆瓣上评分并不低,最低的一部《无极》也还有5.3分,剩下的都是6分起步,但这并不能阻止这些电影的票房滑铁卢。《无极》因为是陈凯歌的商业片试水之作,之前的口碑叠加之下引得很多人观看,但看过之后从《霸王别姬》里带过来的极高期待到失望的落差使得恶评不断,所以《无极》高票房烂口碑。有了《无极》那样传播率极高的烂口碑,大家对陈凯歌作品的态度也从高期待变成无差别开喷,陈导的口碑就此就臭了,以后的票房不好口碑还烂就是结果。《妖猫传》虽然口碑不错,但5亿多的票房在这个年代对于一个大导来说着实拿不出手,之前的《道士下山》《梅兰芳》也都很低。人们对于陈导新作品的态度也变成了“看看他这次能有多烂”和看完之后的“果然很烂”,人们不愿意在一部已经在心里判定为烂片的电影贡献票房,只愿意在资源出了之后再去讨论他的烂,所以,陈导成了票房毒药。陈凯歌=很会导戏的导演?在《演员请就位》四位导演阵容曝光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在心里确定好了各自的分工,郭敬明无疑是负责话题与看点,李少红负责展现女性视角的细腻与严谨,赵薇负责烘托气氛与圆场。可没想到,本来负责镇场子的陈凯歌却一人负责了其他三人的工作,不得不说,节目组赚了。“票房毒药”“烂片之王”陈凯歌在节目上展现了一个让大家从看热闹到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大导形象,他导戏、分析戏、钻研人物的能力让大家大声赞叹,真不愧是名导。你还别不信,就从网上流传极广的几个片段里,陈导的功力就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指导明道与陈若轩的《破冰行动》对峙戏份的时候,陈凯歌说“你们手里握着的是对方父亲的性命,可我并没有感受到你们作为儿子的紧张感”;在《海洋天堂》的片段陈凯歌更改了剧本,让身患重病的姐姐买了一束花替换掉原来花瓶里枯萎的花,以表现她还有对“生”的渴望与信心,这一改动立刻就让人物丰满起来。陈凯歌的点评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一针见血,直指弱点,相比郭敬明动辄长篇大论的导演专业专业理论,陈凯歌“说人话”的点评丝毫不拖沓,迅速的就让演员找准了要点,几句话之后就能让演员的表演与点评之前截然不同。他对于演员表演细节的把控极其到位,说化腐朽为神奇一点不夸张。单就这一点来说,陈凯歌真的还是陈凯歌,在导戏这方面真的是厉害。陈凯歌怎么就成了不能用票房证明自己的导演?会导戏、有极高的职业素养、有高超的技巧、极强的个人风格,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成了票房毒药?怎么就成了不能用票房证明自己?陈凯歌出生在导演家庭,比起野路子出身的冯小刚,绝对是根正苗红的天之骄子,由于从小打下的良好的文学基础,陈一开始就浑身是诗人的气质,这种特质也被带入到了电影里,他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强烈的诗意。所以这种诗意为先的风格结果就是叙事显得晦涩难懂,诗人的特质就是这样,表达自我才是第一位的,陈凯歌的作品均是为了实现“我”的认知而展开。这样风格的长处在于非常会营造氛围,但对于故事的起承转合与可看性则不太在意,陈凯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