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213/6862820.html
原创高文兴公益时报
编者按:慈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文化根基,也是国人精神风貌最基础的底色和共通之处。重温慈善经典,也是我们挖掘文化瑰宝和汲取慈善营养的重要方式。《公益时报》开设《寻找慈善传统》专栏,为大家分享历史上精彩的慈善故事和案例。本期分享的是《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中的重要议题(下)》
宋代名人爱植树
对于毁坏林木的处罚规定,宋代法条不胜其多,对于劝民植树的规定也不胜枚举。
宋太祖建国后,命官分诣诸道均田,劝课农桑。建隆二年(年)下诏:“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男女十岁以上种韭一畦,阔一步,长十步;乏井者,邻伍为凿之;令、佐春秋巡视其数,秩满赴调,有司第其课而为之殿最。”同年,又诏:“令长吏谕民,有能广植桑枣、垦辟荒田者,止输旧租。”还针对河堤植树下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壮堤防。”
宋初,对于官员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就是植树造林,若没有完成任务将受相应降职惩处,这些鼓励官民垦荒植树、发展林业的政策措施,对推动林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宋政府为鼓励民众种植桑枣,民众多种植的不再加租,对于官员也有经济政绩的考核,“百姓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只纳旧租。令、佐能劝课种植,加一阶”。此诏下后的若干年内,很多官员因发展农桑有功被升迁、增秩,形成了重视林木培育的官风。
南宋在延续北宋政策法令的同时,政策有所变化,官员任内植树数目比北宋时期大大增加。从北宋后期到南宋,更明确地把植桑种树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明确规定了地方官员的植桑树木,继续通过奖赏官员的办法来提高地方植树的积极性。
宋孝宗乾道元年(年)诏:“准民复业,宜先劝课农桑。令、丞植桑三万株至六万株,守、卒部内植二十万株以上,并论赏有差。”乾道四年闰月乙亥诏:“民能树艺开垦者不加征,令佐能劝来者受赏。”乾道六年诏:“均役法,严限田,抑游手,务农桑……于本县界内种桑及三万株,承务郎以上减磨勘二年,承直郎以下循一资;六万株承务郎以上减磨勘四年,承直郎以下循两资;并与占射守卒劝课部内植二十万株以上,转一官。”这一政策明确了官员职能任务所包括种桑的具体数目,并且依据数目论赏罚。
宋理宗宝庆元年(年)秋,当时军事情况已经非常紧急,大战在即,理宗仍诏:“长吏劝农桑。”宝庆三年再诏:“令州县劝农桑。”端平三年(年)诏:“端平三年春正月,诏劝农桑。”以上连续的诏令是在南宋将亡之际,从某种意义上,帝王深刻领会了农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
因此,前文的达官显贵、名流俊士身体力行植树造林,并劝民植树,便顺理成章了。
清乾隆帝劝植不诲
乾隆九年三月二十五日,甘肃巡抚黄廷桂为甘(肃)省劝植树木情形事奏折(图片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乾隆九年(年),甘肃巡抚黄廷桂向乾隆帝报告甘肃省劝植树木情形。从奏折中可见当时官员对植树造林、涵养植被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