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无极县 >> 无极县美食 >> 赵户村防御战二

赵户村防御战二

北京专治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58974.html

前面说到,五一大扫荡中,日军以西、北两个集团的重兵,从两个方向合围我七分区根据地。他们企图打通定县到无极直接的交通线,把在沙河南、滹沱河之间的我军根据地,从南北拦腰切断。

只要我军上了当,主动向东退却,那么无极到定县这条线以西,就全部成了日军占领区了。然后日军再合围我东半片根据地,按照同样的办法不断切割,我军就危险了。

针对如此的不利形式,当时我军七分区的主要兵力,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五、我军的应对措施。

当时我军的应对,主要有跳出敌人的合围圈,对敌主动出击,和坚守要点等不同应对办法。

1.第一种办法是敌进我进。

十七团是七分区主力团,他们的办法,主要是“敌进我进”,避过敌人的锋芒,向敌人的纵深挺进。其中的主要行动是:

第十七团直属队,当时在团长闵洪友的带领下,正在定南县沙河南邢邑村东北的油味村,发现日军合围邢邑的企图后,他们马上迎着敌人的方向,向北越过沙河,转移到了定安路南。

第十七团第二营,当时在定南县市府村。他们发现日军西集团后,先是往东,然后向北,进入日军扫荡边缘的沙河以北安国地区。

第十七团第一营,当时在安国县伍仁桥村,他们也转移到了滹沱河以南地区。

2.第二种办法是主动出击。

采取这个办法的,主要是左叶团长的22团主力,和十七团三营。

其中二十二团主力,当时在晋深无县西北部、藁无县东北部活动。他们在左叶团长带领下,主动出击,三天内连打十一仗!有利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十七团第三营,当时在定南县西南部、新乐县东南部。他们避开了敌人的扫荡的野战主力后,专打敌人殿后的守备队,并出击敌人的碉堡。把敌人的后方搅得鸡犬不宁。

3.第三个办法是原地据守。

采用这个办法的,是22团政委梁达三率领的,22团三四连。他们据守在日军这次攻击的要点,正好卡在日军迫切需要打通的“定无公路”中心点的赵户村。从五月一日开始,连打三场村落保卫战。

那么,赵户村有什么重要的呢?为什么八路军要坚守这里呢?而这里又有什么特殊的防御措施,让八路军有信心能够在这里坚守呢?

六、赵户村的重要地理位置。

赵户村是无极县城东北约13公里处的一个大村。在当时,国道还没有修通。从无极县想去北边的定县,需要向西北方向出发,过木刀沟,先后经过小吕、王村,和王先村,再过赵户村这个要点,再通过17团团部所在的邢邑村,才能到定县。

赵户村这个位置,恰好是定(县)无(极)公路上的第一个要点,是日军这次扫荡要占领的重中之重。一旦被日军占领了这里,沿着定无公路,修起碉堡和封锁沟,那么我根据地就将被从中间,沿着定无公路劈成两半。到时候我军整体的回旋余地,就会变成原来的一半了。

因此我军当时22团的主要作战方针,就是坚决不能让敌人轻易打通定无公路。他们的办法是两个:

团长左叶带机动性、和战斗力最强的团主力,在定无公路外线打击敌人。从五月一号起到五月三号,左叶主力在无极县的小陈、大陈、泗水、崔村,和深泽县的贾村,连续进行了五次主动出击的伏击战。在伏击战的前后,还曾经遭遇到了敌人,三天内连战十一场!

政委梁达三,带着22团的三四连,驻守在最要点的赵户村。一方面就像卡在敌人喉咙里的骨头,让敌人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非常难受。另一方面可以牵制敌人的注意力,减轻机动兵力的压力。

这两位搭档的配合,再巧妙也没有了。一个就像铁锤,不停划出玄妙的弧线,从各个方向打击敌人。一个就像铁砧,稳如定海神针,在敌人惊涛骇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倒!

那么我们要问了,五一大扫荡日军精锐尽出,我军当时的主力部队都得避其锋芒,到日军的薄弱地区去,二十二团这区区两个连,是有什么底气,能在日军狂攻之下,前后坚守23天,连打四次村落保卫战的?

七、冀中地区地道战的发展和教训。

其实当时最主要依靠的,就是赵户村完全发动起来的群众,和村里完善的地道网。

冀中地区的地道战,随着老电影《地道战》的热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举世皆知。电影《地道战》的原型,是在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这是当时的“抗日先锋村”,从年起就挖掘地道,到了年,更是凭着地道,几十个民兵就打退了几百个日伪军的围攻。只是因为拍摄时候是在年,这个村的地道已经被洪水破坏,不具备外景拍摄条件。因而《地道战》影视作品,是选择的临近的冉庄、李庄、唐庄进行拍摄的。

但是其实,高平村那错综复杂的地道,是年起才有的。冀中地区的地道战,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的。

第一阶段:~的藏身洞。

早在年末,新乐、晋(县)深(泽)(无)极、藁(城)无(极)等县一些干部,从群众利用红薯窖、古墓躲避日伪军搜捕中得到启示,开始在一些村庄群众家中,或者野外挖掘隐蔽洞作掩护。后来逐渐普及到不少村庄,地洞也不断扩大,由简单的掩藏洞,扩展为攻防兼备的地道。真正大规模的地道挖掘,是从年末开始的。

第二阶段:-的各种地道。

在石家庄地区,地道战开展较早。从41年末就开始发动群众进行挖掘,到了年五一大扫荡时候,有不少地道已经成型。其中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就是赵户村地道网。这期间发生的影响和影响较大的地道战,是5.1-5.23无极县赵户村的防御战,5.27定县北疃村的地道战,和5.30深泽县北白庄村的地道伏击战。

其中5.27定县北疃地道,因为是从四五月份才开始大规模挖掘的,结构相对简单,而且被日军找到了几处地道口,投入了毒瓦斯。在日军的毒气战之下,我军民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仅有据可查的尸体,就有多具!

第三阶段:年后的完善地道网。

五一大扫荡以后,吸取了赵户村防御战,和白庄战斗的成功经验,和北疃地道惨案的失败教训后,我军民开始挖掘能够“防水、防毒”的新型地道。这才有了《地道战》里面表现的那种完善的地道网。

八、赵户村的地道网

赵户村在抗战时期属藁无县抗日根据地,县委、县政府和冀中主力部队经常驻在这里。这里的地道网,是分三个时期逐步完善的:

前期是独立的隐蔽洞。

这是从年左右,群众自发的行为。因为经受过敌人多次的扫荡,所以这里的群众,早就有挖隐蔽洞的传统。当年村里面有隐蔽洞多个,但是互不相通。

中期是相通的地道。

年冬天起,赵户村就开始大规模挖地道,昼夜不停。当年全村共挖主干道13条,隐蔽洞百余个,但小地道与主干未沟通,不适应作战需要。

当时地道全长20多里,距地8尺深,有13条高4尺(约1.3米)、宽3尺(约1米)的主地道干线。每隔20丈远,设一个供人休息的大洞,大洞顶部用村里最粗的木头顶得非常牢固。地道入口设在草地里,猪圈里,糠棚里等各种隐蔽的地方。

后期是错综复杂的地道网。

年春又陆续挖了50多条支干线,将各户小地道与主干线连接起来,形成了户户有隐蔽洞,并与村内地道干线、支线、高房工事相连,形成了村内地道与村外堑壕、防御工事相接的立体防御体系。

地道全长15公里多,一般距地面2.5-4米,洞高1.5-2.5米,宽1.5米。每隔20丈挖一个大洞,能容十多名战士。又有许多小洞,有的放东西,有的办公用,有的作厕所。洞内备有干粮、开水、被子、灯火及防毒用具。每个地道都有通气孔,地道拐弯处有迷惑洞,日军分不清死洞与活洞。有的地方只能爬过一个人,且有民兵把守。

在防御上,地道设有上下翻口,有土袋和木板,防止日军灌水。出入口很隐蔽,有的在墙上,有的在牲口槽里,有的在锅台内,有的在炕洞里、猪圈内、草棚里、水井里、立柜下、草地里等。

洞口有陷井,里边有地雷、尖刀,上边有翻板、周围有地雷。地道出口有的挖到村边、树林,不用时盖土,用时打开。

在地道内既能隐藏,又能打击日军。在一些高房的墙壁上,还开有小孔可射击日军,并与地道连通,能上能下。八路军在地上地下,村里村外,都可以灵活作战。

原日本陆军63师团老兵斋藤邦雄曾长期在冀中作战。战后回到日本,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专门用一节写《地下道战法》。

“要在山区,遭到日本军队攻击的时候,(抗日军民)可以带着家财器物逃到日军顾及不到的深山中去。但在平原,这就不可能呢。想想看,一个平原的村子,四面被围,那无论怎样藏,都能被找出来吧?”

“于是,河北的农民和民兵,就发明了地下道战这种史无前例的战法来。”“最初,他们只是挖个地窖,躲避日本军的抓捕。然而,将其向深处延展,就形成了相通的地道。当然,地下道的入口,是开在日本兵不容易找到的地方。比如,外表看来是一口井,或者是一个猪圈里的草垛,地道的入口往往开在这种我肯定想不出来的地方。即便是我们发现了,也没法进去。”

“从地下道的秘密入口进去,里面竟然有时会达到人可以站着行走的高度,在一些地方,为了防止日本军放毒气,还会设立夹层结构。各处都有通风孔和观察外界动静的窥视口。”

有了如此坚固的防御体系,军分区22团的2个连,才能从5月初到月底,一直坚守着赵户村,几次都把围攻的日伪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