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辆辆满载学员的大巴车驶入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学员们在这里学习党史,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和党性教育。本报“走百县,寻百年路”调研组近日深入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在这个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和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所在地,沿着先辈留下的红色足迹,探寻当地近百年的奋斗历程。
平阳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地处温州市南翼区域经济的中心,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沿海经济开放县、海洋大县、文化大县,已有多年历史。年7月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县凤卧召开,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组织召开的唯一一次全省党代表大会,掀开了浙江党史崭新一页。
在平阳这片素有“浙江延安”“浙南红都”之称的土地上,血脉传承的红色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平阳无数党员干部奋勇前行。进入新时代,他们高举红色旗帜、牢记光辉历史、厚植红色基因,将“红都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扛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为谱写新时代平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接续奋斗。
立足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平阳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全力打造浙南最红的红色教育基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挂牌至今,面向全国已累计承接红色教育班次余个,培训学员多人次,培训工作呈井喷式发展。同时,随着城市框架的全面拉开,平阳县以“红色领航”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仅去年一年,“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作为曾经全省26个欠发达县(市、区)之一,平阳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以单项优势带动全局发展,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培育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激活工业发展新动能,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平阳已成为一座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沿海开放县。如今的平阳已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获得中国塑编生产基地、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中国马蹄笋之乡、中国黄茶(平阳黄汤)之乡等多张国家级“金名片”。
平阳滨海新区万洋众创城小微园,按照产城融合的建设理念,是一个集生产研发、企业孵化、商业酒店、仓储物流、商务配套、企业公寓于一体的复合型园区。园区总投资25亿元,由机械汽摩配产业园、时尚产业园、城市生活区、科创服务平台四部分组成,是浙江最大的以工业地产模式打造的小微园,以及目前已建单体面积最大、配套功能最完善的小微园。年10月9日,平阳万洋众创城被授予“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近年来,平阳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工业平台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工作,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全县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机械机电、皮革皮件和塑编塑包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格局。这三大主导产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占比稳定,充分发挥了工业经济稳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平阳县三大主导产业的创新拓展扎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同比增长2.1%,全县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保持温州市前三名,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县,位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30强;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RD经费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
“十三五”时期,平阳县通过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工业投资活力,引导人才、资金、土地和体制机制等要素向工业技改项目集聚,不断激发企业对接市场需求自主升级改造的动力。通过资助企业技术装备及管理提升、扩大项目投资、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推进技术改造等行为来推进技术改造,为平阳先进制造和高技术制造打下坚实基础。
平阳县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林少华说:“对入驻科技孵化器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平阳县会给予3年孵化期间低于市场价一半的租金价格优惠。设立孵化器种子资金项目,支持孵化器内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除科技企业孵化器外,平阳县还搭建了包括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平阳工业设计研究院、云创空间、科技大市场等一系列的科创平台。”
温州携创电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年入驻平阳县科技企业孵化器后,公司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不少,一年可以节约30万元到50万元,有更多灵活资金用于产品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公司的高功率超声波发生器迅速占领市场,为平阳乃至我国口罩机械等防疫设备研发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当时销售额就有多万元。”
去年以来,全县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项目数量、投资总量连创新高。平阳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吴后富介绍,在大抓项目、大干项目的热潮下,3年多来全县完成重点项目投资近亿元、占到有效投资90%以上,28个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占温州市三分之一;引进87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未来5年,创新驱动依旧是平阳坚定不移的首要策略。平阳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千亿工业强县”。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曾庆华李端策)
编辑/刘炎炎
责编/张彦晨
监制/思柳行
校对/李旭晨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