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奇河北新乐石雕拓荒人省级非遗

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6/9323162.html

新乐石雕拓荒人

——记新乐市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仁僧

◎郭晨峰

张仁僧在雕制石雕作品

我和张仁僧老师相识于十多年前,时常到他家里与其畅聊一番。那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农家小院,院中既有张仁僧老师的老伴种下时令蔬菜的几片菜地,篱笆、瓜架与长势喜人的瓜果蔬菜相映成趣,菜畦边上放置着张仁僧老师以前雕制的一些人物、动物等石雕,这让庭院里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和艺术氛围,置身其中,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为人朴实,做事踏实,不喜张扬,待人真诚,这就是张仁僧老师给人的印象。

也许,因为长期跟默默无言的石头相伴,张仁僧老师的性格坚硬而有韧性。半个多世纪的雕刻艺术生涯,他勤于学习、探索与创作,浸润于石头的灵性之中,他能领悟到石头的性情和品质,所以才能赋予石头以永恒的生命。

张仁僧老师始终以坚守工匠精神、潜心创作精品、坚持课徒授艺这种甘当“人梯”的角色,默默传承着新乐石雕艺术与文化的薪火,这也是他让我最为敬重的一种品格。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张仁僧老师,来切身感受他那带有传奇色彩的雕刻艺术生涯。

张仁僧生于年,河北省新乐市正莫镇康庄村人,从小喜欢写写画画的他,多多少少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他的母亲擅长画虎头鞋样、枕头头花、小孩护巾花等,父亲是个瓦匠,心灵手巧的母亲便时常帮着给画瓦头,他父亲再给刻上。

张仁僧上初中时曾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毕业后他到乡里当了一名话务员,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张仁僧已过而立之年时,他遇到了人生路上的 个“伯乐”——曲阳县人焦清 。康庄村紧邻曲阳县,张仁僧的姥姥家就在曲阳西羊平村。焦清 原是曲阳一个石雕厂的医生,虽然不擅长打石雕,但耳濡目染中对石雕手艺也略知一些。上世纪70年代,焦清 为躲避村里的“派系武斗”而暂住在康庄村。他看到张仁僧爱好美术,且画的画儿栩栩如生,就建议说:你绘画功底好,那你就去打打石头吧。打石头就是做石雕。张仁僧也就心动了,于是把这个想法说给了舅舅,没想到却遭到了一顿狠克。他的舅舅说他天生就是当农民的料儿,但是生性倔强的张仁僧主意已拿定,决定不听舅舅的。随后,焦清 为他联系了曲阳一个石雕作坊,那里的负责人先是答应了,但当他两天后再去时却又被告知:我们不收外乡人,你还是回去吧。

但是,张仁僧的石雕梦并没有破灭。年,还是经熟人介绍,他到曲阳一个石雕作坊做学徒工。这个作坊主只会“打狮子”,张仁僧便从最基础的石雕技艺学起。当时,他一边起早贪黑地看师傅打狮子,一边自己琢磨。不久后,他利用送妹妹到北京结婚的机会,特意到天安门那里仔细看了看门前的那对石狮子,而看到那对石狮的造型很独特,和自己师傅打出来的石狮有一些差别,回去后他就想仿做一对天安门前那样的石狮,并把这个想法给师傅说了。师傅说:既然你自己有想法,就自己试着做对那样的狮子吧。

之后,张仁僧通过潜心雕刻,果真做成了一对那样的石狮,约有半米高。当收狮子的人来作坊验收石雕时,竟把张仁僧的那对石狮收了,而他师傅打的石狮却被留下了。那师傅当下就对张仁僧说:你已经出徒了。就这样,张仁僧被“开除”了。

张仁僧在创作泥塑模型

张仁僧说:正莫镇的老辈人学石雕的很少,因为这行“起家不养家”。年曲阳雕刻学校招生时,正莫镇去了八九个青年,但是毕业后却被分到了煤矿上,于是他们就回来了。在曲阳那里多次碰壁后,张仁僧并没有灰心,他很快在正莫镇找到了四个搭档,他们先前都曾在曲阳学过雕刻,但都是由于曲阳的雕刻作坊不收“外乡人”而被迫回乡的。当时,正莫镇有个修配厂,由乡 府出钱买石头,供张仁僧五人在那汽配厂的一间小工棚里打雕刻,人都不挣工资,而是挣工分。那时,为雕出造型更加生动的石雕,张仁僧和工友们曾到一些地方的寺庙里观看那里的佛像;有时还借助和曲阳毗邻的地理优势,到那里的一些石雕作坊“串门”学习;还曾向曲阳有名的老艺人卢进桥请教;也曾到北京雕塑建筑艺术公司去“取经”。每次回来后,大家就坐在一起“会诊”,讨论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

年7月,张仁僧自己雕出的 对小狮子做好了。他和伙伴便一人背上一个上了天津的火车。当时,做出的石雕大部分都是出口到欧美等西方国家,而具有出口石雕产品资格的机构,在全国只有天津外贸一家(河北省外贸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这项业务的),所以天津外贸是 的通路。

天津外贸有一个业务员,后来才知道他叫王世生,他看了看张仁僧他们带去的那对狮子,说:“你们是新乐的?没听说新乐有人会干这个啊?”张仁僧答道:我们是跟着曲阳人学的。王世生是个行家,他又仔细看了看狮子说:“这对狮子和曲阳的雕刻手法不一样,你仿得不错。”但最终他同意收下了那对狮子,并给了他们元钱。

就这样,新乐石雕就是靠着张仁僧的一对小狮子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回到新乐后,充满自信的张仁僧把厂房扩大了,开始招收工人,且不分男女老少,以二年级学徒教一年级学徒的方式来培养雕刻人才,不断发展着新乐的雕刻事业。张仁僧把王世生当成自己的第二个“伯乐”。

张仁僧先前曾到曲阳一个石雕厂请教,在征得老艺人的同意后,当他在拍照时却遭到一个业务员的蛮横阻拦,也同样是这个业务员,有一次在天津外贸的办公室里,竟对张仁僧破口大骂:“丢人贼!偷活盗艺!”这些挫折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他们也不是用什么特殊材料做的,他们能做出来的东西,我们也能做出来!”

还有一件让张仁僧难以忘怀的事,也是一件至今难以释怀的事:有一次他去天津外贸找王世生联系收石雕的事,但不巧的是,王世生刚下乡去收石雕了,由于新乐离着天津少说也有多里地,坐火车来回一趟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张仁僧便住在天津一个小旅馆里等,一直等了七天那王世生才回来。王世生见到张仁僧后连忙说:哎呀!我到新乐已收了你们的石雕,他们让我给你捎信,让你快回家,你老母亲病重了!张仁僧一听,连忙坐上火车向家赶,他回家四天后老母亲终因医治无效逝世,这让他觉得很对不起母亲。此后多少年里,每当向别人提起这件事,张仁僧便不由的潸然泪下。

年,以张仁僧等人为班底的新乐雕塑厂成立了。之后,他们的石雕产品开始不断送往天津外贸,逐渐拓展开了销路。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那是在新乐雕塑厂刚成立不久,曲阳有一个干雕刻的人专程找到张仁僧家中,请他一起去山西某地雕刻厂工作,待遇要比新乐高很多,张仁僧不为所动,婉言拒绝,过了几天那人再次来到家中恳请张仁僧,他还是婉言拒绝了,之后那人便去了山西;大约又过了半年多时间,那人竟和山西那雕刻厂厂长一起来到张仁僧家中,请他到雕刻厂去工作,不仅待遇优厚,到时还会给张仁僧及其老伴转成商品粮户口,这条件在当时简直太诱人了,但张仁僧仍然是婉言拒绝,一如既往的为发展新乐石雕业呕心沥血的辛勤工作着。其实,张仁僧这种发自内心的家乡情怀,一直是他百折不挠奋进在石雕艺术征程上的不懈动力。

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张仁僧又审时度势成立了自己的企业——新乐市精优工艺雕塑厂。他一方面在产品质量、艺术水准上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广开销售渠道,以诚信和质量来赢得更多的客户。在张仁僧的精心管理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壮大,企业研发的雕塑产品题材、种类越来越多,既有传统的佛像、狮子和十二生肖等动物,也有中西方人物雕像;既有石雕、铜雕,也有树脂、玻璃钢雕塑等,而出口到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在国内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市场。

张仁僧在创作石雕作品

平时,张仁僧不只是忙于管理和业务,他也时常自己动手打雕刻——他已对雕刻艺术充满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如果隔几天不摸锤子和钎子,心里还真有些空落落的。因此,在长期的实践中,身经百战的他,雕刻手艺越来越精湛。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张仁僧在学艺之路上经历了一波三折,期间不知遭受了多少冷眼白眼、冷嘲热讽,切身知道求师学艺的艰辛和不易,于是他与一些地方那种“不传外乡人”的做法不同,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收门徒,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从而突破了“三年出徒”的习惯做法,以一年学徒且加班加点学制作泥塑模型、直至个人能独立做石雕的培养方法,带出的徒弟在逐年增加着。有很大一部分徒弟后来都相继创办了自己的雕刻企业,这也让张仁僧倍感欣慰——能把新乐石雕业带动起来,振兴了一方经济发展,让许多人就了业,这种荣耀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在以张仁僧为首的众多雕刻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石雕业逐渐在正莫镇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正莫镇也成了新乐有名的“石雕之乡”。

年,张仁僧获得“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石雕类)”光荣称号。年,他又荣获“国际注册雕刻大师”殊荣。

年,河北省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乐石雕名列其中。年,作为新乐石雕业 贡献力的开创者,张仁僧被省 府授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乐石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年,张仁僧被新乐市 府授予“新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乐石雕’‘新乐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年,被新乐市文明办评为第三届“新乐好人”荣誉称号。

年,被河北省省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荣誉称号。

年7月,张仁僧创作的庆祝中国共产 成立周年非遗主题作品泥塑《毛主席站像》、《邓小平站像》被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并为其颁发了收藏证。

以上种种荣誉的取得,使得张仁僧在欣慰的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进一步弘扬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何更好的将石雕技艺传承下去、如何让新乐石雕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是他持之以恒继续努力的奋斗目标,因此他仍在坚持课徒授艺,创作劲头也更足了。

做事先做人,雕石先修心。对一个专注于雕刻艺术的人来说,必须心要放得下,气要沉得住。多年来,张仁僧自己觉得,只有背负起弘扬和发展新乐雕刻艺术的使命,不断探寻雕刻艺术的真谛,才能为社会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也才能做好新乐石雕的“非遗”传承与发展事业。

多年来,正莫镇雕塑园区的数十家雕塑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得到过张仁僧的技术指导,他已经成了这些企业的义务技术顾问,平时不管是哪家企业,给他一打手机他准到,有时他还跟着企业到外地的工地上进行指导。老伴看他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到处跑,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就劝他多歇会。张仁僧说:现在许多工匠单纯是为了多挣钱,只讲究见效快,打出来的石雕有的水平很差,把手艺都丢了,我要趁现在还能动,把自己的手艺和积攒的经验教给大家,为乡亲们致富多出一把力,这样我们的雕刻技艺也就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前些年,考虑到自己上了年纪,平时张仁僧就雕刻一些小件的石雕,如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像等,再是做一些泥塑模型和石雕样品。他现在的 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多发挥余热,毫无保留的给年轻人授艺,多创作出一些精品……

“新乐石雕的拓荒人、雕刻艺术的传播者”,这就是人们对张仁僧的较高评价,这也是他这辈子为家乡新乐做出的 贡献。几年前,笔者曾专门给张仁僧拍摄、制作了一个专题片,让张仁僧回忆了几十年前初学打石雕的点点滴滴,里面许多难以忘记的事,以及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坎坷,让他很感慨自己和新乐石雕一起成长的峥嵘岁月。这个专题片在腾讯视频及一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