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地图 http://m.39.net/news/a_8582968.html
……………以上为 金广告位……………
草台班子在无极
文/刘志敏
滹沱河畔的草台班子(戏班子)由来已久,家乡无极也不在少数,开场敲锣吹唢呐,所以,无极人起个土名字——吹打班子。
在农村的街头巷尾,搭个土台子,碌碡支门板,苇箔棚顶,帆布挡风,舞台之小,玩不下扁担,翻个跟头,一不小心,会掉到台下。久而久之,草台班子成了戏班子的代名词。
不同于国家正式剧团,这种草台班子,没有正式名号,文化部门没有注册,三里五乡的戏曲爱好者聚到一起,AA制凑钱购置服装道具,找个师父指点一下,生旦净末丑,样样都要有,一人多能,丢了叉子拿扫帚,戏剧行话叫赶场,前场赶旦角,后场扮小生,乐队缺人,下场的演员顾不得卸妆,赶紧拿起锣鼓钹补台,散戏了,演员后台“坐地分赃”,揣好演出报酬,各自回家抱娃娃做家务。
农忙时,拿起锄头去锄地,农闲时,穿起戏装能唱戏,是草台班子的特点。种地养家是根本,业余爱好是唱戏,偶尔挣个小钱花花,补贴家用,打个油盐酱醋,给孙子买个糖葫芦,赢得孙子一个甜甜的笑脸,也是一种天伦之乐。
草台班子具有遗传基因,“传染性”非常强,祖孙三代同台演出,是常有的事,因为共同爱好,帅气小生爱上了俏花旦,舞台上下同唱《天仙配》。演出结束,夫妻双双把家还。当年,无极曾有一个帅哥演员,被保定某剧团一个漂亮的旦角看上,台上一生一旦,同台演出,日久生情,结为伉俪,现在,他们回无极经商,又拾起当年的爱好,牵头组织了河北梆子剧社。年,夫妻俩双双参加了河北省金牌票友大赛,一举夺得河北梆子金牌票友的桂冠。
长期活跃在农村的草台班子,人员少,行当不全,艺术水平较差,设备行头落后,登不得大雅之堂,从来不会奢望都市的大舞台,只能在乡野土台子上亮相。好在文化生活落后的农村里,苦中作乐的村民,从来不讲究水平高低,有几个懂艺术的?懂戏的看门道,不懂戏的看热闹,台上演员唱跑调,台下观众叫倒好,台上演员误以为自己唱得好,误把倒好当叫好,低头道个万福,抬头露个微笑,以示对观众的谢意。应验了那句“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的调侃。
在家乡无极,人们欣赏不了“阳春白雪”的京剧国粹,却对地方剧种情有独钟,老调丝弦野坠子,庙会高台唱梆子,都是老百姓的 。具有省级非遗头衔的深泽坠子,流传无极近百年,遍布全县农村的戏迷观众,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哼几句坠子戏,也是一种乐趣。
立了秋,挂锄钩,树荫下,荷塘边的草台子下,坐满了观众,小媳妇抱娃娃,老太太替孙子打扇轰蚊子,老头子旱烟嘬的滋滋响,台上鼓板开始叫板,竹板打的脆生生,小弦子拉的“嗡嗡嗡”,唱一出“王华买爹”——傻王华从小没了爹娘,看见一个衣衫破烂的老头,坐在路边自卖自身,路人看见掩鼻而过,王华走过来,顿时萌生收留老头的想法,一来看着老头可怜,二来从小缺少父爱,把身上仅有的十两银子拿出来,咬牙发狠买下老头,当场跪地磕个响头,叫声亲爹,填补了他缺爹的遗憾。“相应相应真相应,(无极方言:便宜)十两银子买相应,给我妻买回个老公公……”王华憨憨地唱着,扶着老头回家。第二天一早,王华开门,门口御林 站岗,吓得他钻到床底下索索发抖,被拽出来时候,那个衣衫不整的老头,已经皇袍加身,原来是当朝八千岁八贤王,微服私访,选择考察接班人。十两银子买回个官爹,成了官二代,外加一身官服。可是赚了大相应(得便宜)。
无极丝弦剧团,尽管在文革期间解散,但那慷慨激昂的腔调,至今流传于田间地头,回荡在农家的袅袅炊烟里。老一辈人都记得,那个瞎子琴师温明祥,板胡拉得那个好,动情之处,抖音加颤音,观众叫好连连,掌声啪啪,好多乐器爱好者拜他为师,徒弟又带徒弟,丝弦声声,琴声悠悠,遍布全县,无极丝弦班子琴师,几乎都是他的徒弟。在无极,草台班子有多少?笔者没有统计过,据了解,东北套的王先村,是个戏剧专业村,八十年代,泗水公社书记曾经大会发言夸耀说:泗水的芦铂,高陵的葱,王先的戏班用不清。所谓用不清,是多的意思,全村就有四五个戏班,覆盖老调、梆子、丝弦三个剧种。全县坠子班最多,较出名的有固汪、北汪、高陵、大陈等十来个村庄,东后、西后等村的河北梆子班,崔村、小陈等村的老调丝弦班。一如农民收大秋,正月里,是剧团最忙的时候,辛苦一年的乡亲们,也愿意找个乐呵,管事的出头,你家一升棒子,他家一斗麦子,凑到一起,就是演戏的费用,请不起城里大剧团,廉价的草台班子正好,秃子当和尚——将就料,热闹为主。正月里庙会多,香客进贡的香火钱足够演员费用,吃得好,戏价高,演员们乐意去,还能捞点外快,带有封建色彩的庙会,都要让演员们去庙里接回大仙来台前看戏,散戏后还要送大仙回庙堂,这一接一送,要求演员们画好妆,扮上戏,抬着道具轿子,锣鼓唢呐伴行,这不是免费的服务,庙会主持好酒好肉招待一番,台口结束,庙会贡品鸡鸭鱼肉、糕点不少,作为赠品,分给演员们带回家品尝解馋。在农村婚庆现场,也时有他们的身影,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唱一首《今天是个好日子》,演一出《抬花轿》,四个轿夫抬着漂亮的旦角扮新娘,在唢呐声中,喊一声起轿,轿夫走一步退两步,新娘在轿中,和四个轿夫步调一致,颠轿开始,唢呐节奏加快,轿夫上下左右晃动轿子,新娘同步抖肩膀,时蹲时站,累得满头大汗,汗珠滴答流出轿外,一轿夫故意指着汗珠喊声:“落轿,新娘内急,要撒尿”。众轿夫齐声回答:“落轿,新娘内急要撒尿,”一轿夫又问:“没有茅房去哪尿?”众轿夫答:“高粱地里尿。”戏耍的新娘羞涩的脸庞红了又白,白了又红,脸上的脂粉模糊得像小花脸。在无极,曾有“丧事喜办”的习俗,按理说,死人是件悲伤的事,无需非要请上个草台班子助兴,可是,多年实行的规矩谁也不愿意打破,让草台班子自然多了生意,灵堂里悲切的哭声,伴随着灵堂外的草台班子的胡琴声,实在不符合丧事的场景。支应这种丧事,演出的剧目是有说头的,一般的要唱悲凉的哭戏,如《李天宝吊孝》、《窦娥冤》等。临出殡起丧,还要灵前献戏,给故去的老人唱上几段戏词,让老人 再过把戏瘾,在灵前,由丧主家提供的孝衣,披在女演员的身上,演员跪在灵前摆开架势,乐队演奏大悲调过门,演员开始进入角色,一把鼻涕一把泪,悲悲切切, 声叫板:“我的亲nia(娘)啊!女儿灵前叫声nia(娘),您是否听见啦?您为什么不应答?从此后,女儿再也看不见我的nia(娘),没有娘的娘家,还算什么家……”这哭声,这悲调,胜过亲生儿女的哭声,唱的守灵的亲戚朋友跟着抹泪,孝男孝女们纷纷解囊打赏,三十的,五十的,甚至还有红版百元大钞,“哗啦啦”扔到演员面前。明天,后天,下一个台口,下一个灵堂,这些哭灵演员还会重复这样的场景,不值钱的眼泪还会横流满面。再当一把死人的孙男嫡女,“装疯卖傻”挣来的钱,又不是贪污受贿来的,当然干净,花着放心。年7月18日星期六
于无极西关蜗居
刘志敏,无极县林业局原副局长,河北省群众文化学会、民俗文化协会会员,无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刘琨文化研究会、民俗文化协会秘书长,无极老年摄影协会会长,多次发表文学作品,经常用文字装点自己的生活。
来自来自来自:无极人走四方无极县媒体支持:无极在线网
网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