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拥有多年悠久历史。早在西周,扶海洲隆起,栟茶位于沙洲北缘,文明开化较早,盐运文化领先,自古民风朴实,崇文重教,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苏东古盐都、运河入海口”“苏北小通州”之称,是苏中滨海平原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里既有一马平川的平原,又有磅礴浩渺的海域,有江有海有运河,有茶有酒有故事。
因树得名关于“栟茶”地名之渊源,传说因为唐初栟茶海边有栟榈、茶树各一,干高逾丈,冠大如盖。渔人下海捕捞,海天一色,时常迷路,渔人就以两树作为渔归之标识,继而往来者于树荫下歇脚,设摊易货,搭棚设居,形成集市,便以树为名,曰“栟茶”。一说,栟茶旧称“贲家汊”,后文人雅化为“栟茶”。又:栟茶产茶,故雅称“茗海”“茶江”;因南黄海中有北沙,栟茶位其南,故又称“南沙”。
因盐而生东晋时,扶海洲历经千年淤涨,与大陆连为一体,除渔民、盐民外已有垦牧农民出现,零星来此居住。发展至唐代,随着海盐的产量上升,栟茶人口进一步增加,被设为煎盐场亭,开始建制。
▲沿海滩涂李建淮摄
因商而兴南宋咸淳年间,栟茶开凿运盐河(北串场河),向西可直达泰州扬州等商业繁盛之地,使得栟茶商品交易逐渐频繁。此外,由于栟茶所在地少战事,“居民以渔盐自给,不为盗贼”,经常有外来移民迁居栟茶,使得栟茶人丁兴旺。发展至清初,栟茶古镇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盐业大兴,仅灶丁就达人。同时商贾云集,东市街、中市街和西市街云集着从江宁、句容、扬泰、皖、鲁商贾和农、盐、渔劳动者。作为历史上曾经的“苏东古盐都”,栟北盐场晒灰制卤,煎卤成盐,年产盐量最多曾达十万余桶(每桶公斤),所产“玉砂”经古运盐河运至泰州、扬州,再行销全国各地。民国年间,栟茶市域(年栟茶设市公所,年建镇至今)广阔,辖24乡镇,总户数3.6万户,总人口18.24万人。
▲泰州中十场治栟茶场详图
道是无茶却有茶栟茶之名虽与茶树有关联,然栟茶并不产茶,但栟茶人却十分喜好喝茶。对栟茶人而言,茶不仅是开门七件大事之一,是日常饮食、物质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习俗。如同嗜食海鲜一样,喝茶已成为小镇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每天先喝早茶再吃早餐,上午九点左右吃“料九”茶,午后四点前后是下午茶,最后才是晚餐。日复一日,少食多餐,小镇居民过着悠闲自在的原生态市井生活。栟茶人喝茶不仅喝出了健康的身体,还喝出了平和的心态,喝出了坦荡豁达,与人为善的品格。
道是无茶却有茶栟茶之名虽与茶树有关联,然栟茶并不产茶,但栟茶人却十分喜好喝茶。对栟茶人而言,茶不仅是开门七件大事之一,是日常饮食、物质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习俗。如同嗜食海鲜一样,喝茶已成为小镇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每天先喝早茶再吃早餐,上午九点左右吃“料九”茶,午后四点前后是下午茶,最后才是晚餐。日复一日,少食多餐,小镇居民过着悠闲自在的原生态市井生活。栟茶人喝茶不仅喝出了健康的身体,还喝出了平和的心态,喝出了坦荡豁达,与人为善的品格。
古镇老街,青色栟茶,诉说千年蝶变▲栟茶镇古民居一角
登高揽胜,放眼古镇,栟茶街区大多民居仍为青砖黛瓦建筑,古朴清幽,宛若一幅藏青水墨画卷。丁字形石板街道由1.3万多块花岗岩条石整齐铺就,老街两侧连接大小47条巷道,悠远静谧,伸向老镇区的四围框河,每条巷内又有十几、几十个院落。如此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巷体系,在全国也属少见。古镇城河相拥,四面环水,开凿于宋咸淳年间的运盐河北串场河,青天之下波光潋滟,贯穿古镇东西,是栟茶的母亲河。
▲栟茶运河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菜场路2号(左图)
▲医院东巷10号四合院(右图)
她静静流淌多年,承载着栟茶漫长的盐渔文化,见证了古镇的青史流长。栟茶镇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同时传流下丰厚独特的文化艺术宝藏。活跃于民间的浒澪花鼓传统曲艺,是栟茶浒澪独特的地域符号和文化元素,作为江苏“非遗”,曾南下香港,北进中南海,年演绎而传承不衰,成为中国民间文艺的常青树。
▲浒澪花鼓续春剧照。浒澪花鼓曲调明快,活泼悠扬,鼓词平白如话,善用比兴手法,是栟茶城乡及周边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
时光荏苒,沧海变迁。再看95.7平方公里的当代栟茶,5万多栟茶儿女昂扬奋进,造就了栟茶古镇的千年蝶变。到如今,已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国家级生态镇和中国特色镇——旅游新干线试点镇,并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长寿之乡和海鲜之乡,是长三角北翼最具特色、宜居宜旅的生态休闲古镇。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2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革命遗迹,红色栟茶,传承不灭精神▲苏中军区成立大会。年4月20日,苏中军区成立,下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及“联抗”,由第1师师长粟裕兼任司令员,第1师政治委员刘炎兼任政治委员
近代的栟茶镇,叙述的不仅是一部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热血史,更是一部追求民主自由的红色革命斗争史。一代代栟茶人,追随中国共产党,在这片热土上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许多熠熠闪光的红色印记。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转战皋东,打土豪,分田地,创立苏维埃。年,新四军东进到栟茶。年4月20日,新四军苏中军区在栟茶成立。
栟茶各界群情振奋,纷纷成立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抗敌协会。同年,陶勇在如东建立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武装——海防团。栟茶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四军的重要政治中心,也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起锚之地”。红色革命传统,早已浸润进栟茶人的血脉,成为要继承和发扬的栟茶精神。年11月,栟茶解放。解放后的栟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传承革命老区精神,发奋图强,致力建设。
▲大东旅社:位于中市街北侧49号,为如东县文物保护单位。年,中共早期党员徐一朋出资兴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秘密组织联络点
崇文尚教,金色栟茶,续写教育传奇▲栟茶小学
栟茶古镇人历来崇文重教。早在明嘉靖年间,栟茶场就设有社学,即后来的南沙书院。清末明初,古镇的一批进步青年和知识精英,就在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精神激励下,捐助家产,兴办新学,开栟茶现代教育之先河。栟茶启秀两等小学堂(栟茶小学前身)、浒澪小学当时就崭露头角,成为百年名校。年,私立栟茶初中创办,解放后又发展为完中。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为民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科举制度时代,栟茶先后出现过1名状元、1名榜眼、19名进士、26名举人。清末民初,蔡少岚、蔡观明、缪文功、蔡清述等名士的出现在全国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栟茶高级中学
改革开放以来,栟茶教育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普通农家子女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和城里娃一样的基础教育,“草窝里飞出金凤凰”,从这里走出的初中生,不少升入县中、栟中后高考成绩斐然,有的甚至成为省、市、县“状元”,跨入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名校大门。20世纪九十年代,《人民日报》曾载文《如东有个西北片》,说的就是栟茶人尊师重教,推进学前和基础教育素质化、现代化的事迹,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栟中景色
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凭借其平民教育、校风育人和精致管理享誉全国,其高考成绩大面积丰收,“栟中现象”受到社会和省内外教育界及省级以上媒体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