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回忆渡江后陈毅介绍苏北形势和华中抗

白癜风软膏能不能治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208/4334942.html

桥头堡上播火种

(一)

从嘶马出发向北行进,我们马不停蹄直奔目的地塘头。塘头东距泰州城10余里,是一个不大的集镇。我 次踏上苏北土地,面对这热火朝天的新天地,感到既新鲜又亲切。

年1月,遍布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 游击队编成新四 ,毅然开赴抗日前线以来,取得了大小百多次战斗的胜利,如今我 向北发展,又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怎能不叫人感奋!抗日战争爆发之初,我正在皖南工作,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年部长。

年6月,东南局指派宣传部长薛尚实同志和我赴苏皖区 委巡视工作。我们接受了任务,随身带着东南局给苏皖区 委的指示信,急匆匆地赶赴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 委(即苏南地区)机关所在地—漂阳县城西北的水西。一到目的地,我立即去看望陈毅、粟裕、刘炎、钟期光等同志,得知陈毅同志召集苏南10多县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开会,及时传达了 中央发来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电报,即“五·四”指示。广大干部听了传达,受到莫大鼓舞,纷纷表示要坚决遵照中央的指示,不再顾忌国民 顽固派的种种掣肘,甩开膀子大干。

向陈毅同志告别后,我到苏皖区 委机关,会见刚刚到任的书记邓振询(仲铭)同志。当我了解到太湖地区刚开辟不久,工作头绪纷繁,就主动提出到那里去帮助他们搞好开辟游击区的工作,我在那里工作了一个多月。

新四 主力部队挺进苏北,是在抗日战争的第3个年头,而现在我也终于踏上了苏北大地。从嘶马到塘头,沿途到处都是抗日的标语,学校、操场传出抗战歌声,一队队新四 战士、各种打扮的民运工作者、送 粮的农民、查路条的儿童团员,来来往往,热闹非凡。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确实已进入了抗战烽火正在燃起的阵地。

如果说扬中和新老洲是新四 向北发展的跳板,那么,江都沿江方圆几十里就成了我 渡江北上的桥头堡,塘头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到了塘头,首先遇见了苏北特委书记韦一平同志和副书记兼江都抗日民主 府县长惠浴宇同志。惠浴宇是苏北抗日民主 权委任的 个县长。我顾不上休息,拖住韦、惠两位就扯起来。特委的同志不知从哪里搞来几个西瓜,于是我们就边吃边谈,话题是苏北的斗争情况。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 蒋介石的消极防御,望敌丧胆,一两年间就使苏北大片土地落入敌手。仅年底至年初,短短几个月,扬(州)泰(州)地区大多数重要城镇都成了沦陷区。日 所到之处,奸淫掳掠,实行“三光, 策。仅扬州万福桥、江都仙女庙两地,日 一次就杀害无辜群众千余人,使和平的村庄顷刻间变为废墟。

提起日 凶残的暴行,不由使我联想起在渡江前不久,听到一个从南京大屠杀中侥幸逃生的人的口述。那人说,南京陷落时,燕子矶聚集了10多万同胞,准备由此渡江逃往苏北,但船只无多,一时无法渡离。不料日 入侵南京的先头部队赶到燕子矶,把难民赶到沙滩上,架起数十挺机枪,肆意扫射.顿时,尸体漂流江面,把江水也染红了。积尸直至第二年春夏还无人清理,臭恶气味远达数里之外。那人又说,年12月23日,日 用数十辆大卡车,载千余无辜老幼男女到沙洲,先掘好一个个大坑道,然后把这些人一律推下活埋,哭喊之声,惨不忍闻。当我初听到这些饱含着同胞兄弟姊妹血泪的惨剧,有好几夜难以入眠。

现在苏北人民特别是爱国青年已经纷纷行动起来,抗战热情十分高涨:他们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开展救亡活动,踊跃参加新四 。有些爱国青年和爱国 人,受到我 的影响,自发组织抗日游击队。在江都、高邹境内,有陈文组织的队伍;在泰兴、靖江境内,有陈玉生带领的队伍。这些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人数不多、枪械缺乏、战斗力也不强,而且由于他们无所依附,即使在国民 府的歧视和压迫下,仍然不得不借用国民 部队的番号。但他们却多次打击了下乡扫荡的日伪 ,这些抗日武装的出现,深深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年6月徐州失守后,苏中大片土地已经陷于敌手,人民群众自发起来战斗,实际上也体现了人民群众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向一畏敌如虎的国民 队争夺抗日主动权。

苏北人民要求抗战,国民 顽固派不让人民抗日,这是两股对立的潮流。如果我新四 不挺进苏北,高举抗战旗帜,就无法取得苏北地区抗日的领导权,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战,更谈不上站住脚跟,创建革命根据地。

(二)

陈毅同志对当时苏北四种力量的强弱作过具体的分析,简略勾划了敌、顽、我力量对比的图景。他认为,日 居 位,韩德勤居第二位,李明扬、李长江等国民 队地方实力派居第三位,我新四 则是名副其实的老四。陈老总根据这样的情况,提出“击敌、联李、孤韩”和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苏北根据地的方针,先着重做好“联李”的工作。 中央也曾这样指出过:“对中间势力,如于学忠、李明扬等,我应采取中立他们的 策。”如果用当时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老四同老三联合起来,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在反摩擦中打倒老二, 消灭老大。我新四 其后几年的工作,都遵照这样的方针,因而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我听说,抗战开始不久,江苏省 府代主席韩德勤即闻风丧胆,弃省城镇江于不顾,仓惶逃至淮阴。徐州失守后,他见重兵压境,又逃至兴化。韩德勤这个人,当时在江苏实力相当大,自诩拥兵10万。他是国民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代主席,又是鲁苏战区副总司令。虽称副总司令,实际上他根本没把东北籍的总司令于学忠放在眼里,在东台县城设了一个副总司令部,划地为王。他还兼第二十四集团 总司令、江苏省保安司令,因此苏北各路国民 队名义上都归他指挥。这个人资历虽然不深,但靠着他的苏北同乡、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后台,却成了当时江苏 的实力派,也成了阻碍抗日的 绊脚石。我 要坚持抗战,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就不能不跟这个“不打 子兵,专欺老百姓”的顽固派代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陈毅同志也清醒地看到,当时我们还要争取国民 抗日,如果我新四 马上去消灭韩德勤,或把他逼跑,是不利于争取国民 抗战的。我们要取得抗日领导权,还得团结江苏地区国民 各派势力,以及一切愿意抗日的爱国力量, 限度地孤立破坏抗战的韩德勤。当时韩德勤的兵力数十倍于我,不联合中间派,在 事力量上也于我不利。所以,我们应该运用“又打又拉”的方法,争取两李和地方武装陈泰运部,让他们站到我们这边来。

对于两李和陈泰运,当时是两股可以争取的友 。两李就是李明扬、李长江,是江苏的地方实力派。当时他们是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是老同盟会员,资历比韩德勤老。他和李长江原是国民 江苏省保安处的正副处长。自韩德勤仰仗顾祝同之势包揽江苏 大权之后,保安处长的职位便落入韩德勤的亲信、第八十九 长李守维之手,两李的地位一落千丈,幸亏由于得到桂系的扶助,才勉强维持住现时的地位。

两李相比,李明扬有一定的民族意识,李长江则匪气十足,是个粗人。当时他们也想借助我 的抗日声威,以抵制韩德勤的胁迫和兼并。但是两李在抗日反韩这一根本立场上,也随情况的变化而出现多次的摇摆,因此对他们的争取工作,既要准备“和气又要准备“打”,投有这两手是不行的。“和”是为了争取,“打”也是为了争取。“和”不能不讲原则、立场;“打”不能把他们打到韩德勤那边去,这是一道很棘手的 治难题。然而,陈毅同志在争取中间势力的统一战线工作中,表现了高超的策略思想和领导艺术。

两李之外,还有一个江苏省税警总团团长陈泰运。这是直属于国民 中央 府财 部的部队,是宋子文、孔详熙系统的武装。不过,韩德勤独揽大权后,十分霸道,排除异己,没把陈泰运放在眼里,因此韩陈之间矛盾也很深,为我们做争取中间势力的工作留下了一个空隙。

(三)

韦一平、惠浴宇同志介绍苏北的情况,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眼下就要大刀阔斧地开辟苏北根据地了,我感到十分振奋。正说话间,陈毅同志也赶来了。

赣粤边区游击战争时期,陈毅就是我的老首长。他曾随毛泽东同志一起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是我 老一辈的布尔什维克。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 事家,又是高瞻远瞩的无产阶级 治家、革命家,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又是很有才华、很有修养的文艺家、诗人、高明的棋手。他的工作、生活作风严肃而带风趣,对同志则关怀备至,爱之如兄弟姊妹。

这天,陈毅同志就近摆了一桌饭菜,专门款待刚从苏南过来的同志们。天很热,汗滓件的陈毅同志解开上衣敞着怀,打着蒲扇与我们交谈。有一件颇有趣的小事,我至今还记得:谢克东同志怕热,光着身子,只穿条短裤,由于初来乍到,一些苏北同志不认识他,还以为是我们从苏南带过来的挑伏。这是现在的青年很难理解的。我们的干部当时大都是20岁上下的青年,连陈毅同志也还不到40岁。大家朝气蓬勃,什么苦都能吃,什么事都能干,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工作都难不倒我们,不要说穿的差,就是穿的再破烂也照样革命1

陈毅同志说,指挥部机关和一、二纵队准备明夜首批东进,粟裕同志此时正在前方忙着具体组织安排,陶勇、张震东等同志率三纵队作第二批出发。陈老总关照我们,可以在塘头再住几天,照我们原先与李明扬订的君子协定,即将江都沿江30里防区交还李明扬以后,再动身去 桥。陈老总说,朱克靖同志在泰州与两李谈判很成功,他们愿意协助我们东进,我们也应该守信用,交还他们原驻防区,让他们在韩德勤面前交代得过去。

在我到塘头之前,陈老总先于年5月初次到苏北视察;同年8月又第二次来苏北活动。他曾三进泰州,做两李的工作。他从苏北全局出发,精辟地分析了日、伪、顽、’友、我各方的斗争形势,正确地执行了 中央杭日民族统一战线 策,按照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卓有成效地争取了苏北地方实力派的中立,得到了地方爱国开明士绅的支持,为新四 北渡长江,发展苏北、领导抗战准备了条件。这方面的报道,已经脍炙人口,传为美谈,后来连小说、电影也写过演过不少。

(四)

在塘头,我了解到,我们已取得两李的谅解,可以嘶马、大桥、吴家桥为中心,在长30里、阔20里的区域内作为我挺进纵队的活动范围。

在这块桥头阵地上,我地方 的工作正全面迅速地展开,逐步向泰州、泰县、泰兴、靖江、高邮等地区发展,影响日益扩大。在年2,3月间,相继建立了江都、泰县、泰兴等县 的工委。不久,陈毅同志到江都地区视察,指示立即筹建 的苏北工委,由惠浴宇同志担任书记。同年10月,东南局又派韦一平同志带了一批干部到江都,正式建立了苏北特委,由韦一平、惠浴宇同志任正副书记;原三县的工委亦正式改为县委,并明确 的组织系统属苏皖区 委领导。

在此前后,苏北地方 组织在江都大桥附近开办了长江 学校,在吴家桥、网子桥举办了几期 员训练班,培养、训练了一批抗日骨千力量。江都、泰兴、泰县、靖江、高邮、如皋、扬中等县,都有许多进步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学习受训,不少积极分子在学习期间被秘密发展为 员。这项工作,为日后在苏北各地更广泛地建立 的组织,作了重要的干部准备。

在桥头堡上,地方 组织和部一队播下了一批又一批抗日的火种。自年初,在江都县境内桥头镇、小卯庄、杨家湾、潘家庄、谢家桥、吴家桥、朱家庄、殷家庄、花家荡、曹王寺、郭村以及扬州城、泰州城等处,都陆续建立了 的基层支部。还有许多城镇、乡村,也都有 组织活动。新四 主力北上不久,江都的形势发展更快。

在塘头时,经韦一平同志介绍,我见到了赵毓华、洪泽等同志,大致了解到江北特委建立前后的情况。江北特委受上海 (即中共江苏省委)的派遣,于年8月在南通正式成立,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用隐蔽和合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各地发展 员,组织当地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城市、乡村陆续建立了 的基层支部,还在一些国民 部队建立了 的秘密组织,控制了部分武装,随时可策应新四 东进。

(五)

到塘头的第二天,我趁陈毅同志略有空暇,便向他汇报江南地区工作情况和北渡沿途的情况,并请示下一步的工作。陈毅同志笑着说,你们现在赶到苏北来正是时候,但不能急。他希望我将苏北各地方 的组织、分布、人员及素质等方面情况摸一摸,考虑一个初步方案,准备建立一个统一领导的区 委。他说,这是 中央、中原局迭次电报指示的精神,也是当前苏北抗日斗争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说着,他便将胡服同志(即刘少奇同志)不久前发来的一份电报递给我看。上面写着:“……你们两个特委之外,应成立区 委,以便统一领导;为统一 队与地方 的工作的领导,可由 队负责同志和地方 组织 委员会。”

陈毅同志说,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是 中央发展整个华中抗日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而目前解决苏北问题的关键,是尽快扫除我 抗日的漳碍韩德勤,取得我 我 在苏北抗日的领导权。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我们去做,比如韩德勤这个人,在江西苏区就参加过围剿红 ,反共很卖力。此人当过红 的俘虏,但本性难改呀。他对新四 7千人马进入苏北是决不会坐视不问的,必然会亲自来寻衅,搞摩擦。我们要 限度孤立国民 顽固派,就得广泛地团结中间势力。郭村战斗,我方大胜,反而主动“割地求和”,就是想方设法消除韩李联合向我进攻的可能性。

说着,陈毅同志直起身,神色严峻地说:“我与粟裕同志等反复考虑,并已向 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新四 四、五支队及八路 南进支队能速派增援部队策应我部行动。关于这场看来不可避免的韩我决战,战场的选择已初拟几种方案,还未 确定。总之要远离那些中间势力的防区才能对我有利。省韩有7万人马(号称10万),恰是我 10倍。此次东进,我们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但我们有苏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得道多助”、“哀兵必胜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