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我军的武器装备非常差,各类火炮的数量很少,实战中轻重机枪往往就是大多数部队最好的武器了。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已编成的八路军最理想的步兵连编制是装备6挺轻机枪,但由于国府当时不发枪械(后来补充了极小一部分),因此在八路军开赴战场时,各步兵连仅有3挺左右的轻机枪,每个营大约有3挺左右的重机枪,每个团约有轻重机枪40余挺(当时八路军每个团有12个步兵连)。
在随后的战争中,八路军老部队不断分流组建新部队,仅有少数主力团能保持上述的装备水准,一般的步兵团中只有10来挺机枪,装备差者甚至仅有数挺机枪。
以年初八路军武器统计概况来看,当时全军约到个步兵团,合计装备轻重机枪挺,平均每团装备机枪数不及10挺。
因此当时朱老总和彭总的报告中便称:八路军的轻武器“百分之八十使用过度,来复线已磨平,口径已松,射击已失效”,“自动火器(轻重机枪)平均每连不及一挺”。
而在新四军组建时,装备比八路军抗战之初的情况还要差。
我们知道,新四军是由分布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合编的。国府也不会给新四军配齐武器,故而该军编成时部队所携带的均为自带武器,其不仅数量少,而且型号杂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制枪。
年初新四军编成时,全军共计辖4个支队,10个团(其中1个为手枪团),以及军部直属部队。
其中第1支队兵力余人,第2支队兵力余人,第3支队兵力余人,第4支队兵力余人,军直属部队兵力余人,全军共计有余人。
新四军虽然是一个军的番号,但从当时的实有人数来看只相当于1个满编师的兵力,平均每个团的兵力更是不及人。
而从武器上来说,质量差是必然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共计有长短枪支、轻重机枪57挺、炮1门。其中火炮数量过少可忽略不计,在枪械中机枪即为最好的武器,然而仅有57挺。
若不含手枪团及军部特务营,仅计算9个步兵团的话,平均每团只有6挺机枪可用,可以说武器装备差到了极点。
当时中央军精锐步兵团每个连可配备9挺轻机枪,超过新四军初建时一个团所装备的机枪数。而中央军精锐步兵团的每个营属机炮连还装备6挺重机枪,一个团即可装备轻机枪81挺,重机枪18挺,合计达99挺。
新四军以一个军,10个团的编制,所拥有的机枪数竟不及国军精锐步兵团机枪数的60%,亦不及国军普通步兵团所装备的机枪数。
既然国府无意发放枪械,那么新四军的装备便只能通过战斗来得到更新了。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一年多之后,新四军参战部队的武器状况就得到极大改善。其中新四军老6团在苏南地区作战时,所装备的机枪数之多,可堪称是我军在抗战中之最了,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老6团是如何装备大量机枪的。
老6团即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由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而成,团长为日后的开国上将叶飞。而在全面抗战爆发时,叶飞才23岁;老6团正式编成时,叶飞也才不过24岁。这个年纪放在今天也就是大学刚毕业,但在当年,叶飞却已是在极端困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优秀指挥员了。
老6团编成时,全团有兵力余人,下辖3个营。部队编成后,在皖南进行了一个时期的正规化整训,由游击队向正规军进行了一个大的转变。
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整训后,老6团于年10月开至新四军第1、2支队先前开辟的茅山根据地参加实战,并转隶第1支队。
说起茅山来,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该山位于今江苏省常州金坛区和镇江句容市,其中心距离南京只有约60公里,距离镇江只有40多公里,距离常州也只有约60公里。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当地即被日军占领,将此处划为新四军的战区,而且对战区范围进行严格限制,其实蒋介石另有深意。
不过新四军部队都是多年游击战起家的,日军不仅未能消灭新四军,后者反倒在茅山地区建立了根据地,这恐怕是日军和蒋介石都没想到的。
老6团抵达茅山地区的过程中,8天时间内就打了7仗,由此可见当时的战斗之频繁,但老6团也初步获得了对日作战经验。
据叶飞将军回忆:
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不少:首先是语言不通,绝大多数的闽东战士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苏南话,苏南群众当然听不懂闽东话。闽东部队在红军时期开展游击战争的特点是依靠群众,群众工作在先,军事行动随后,现在语言不通,就困难重重。
其次是敌伪据点星罗棋布,犹如梅花桩,而且铁路、公路、河流纵横,交通发达,消息传递迅速。我们从皖南到茅山的进军路上,八天就打了七仗,地形、敌情不明,敌人行动快速,常常被动应战。
第三是在丘陵、平原、河网地区作战没有经验,没有了深山密林,一望无际,空空旷旷,没有任何荫蔽,就像失去了依托之处,连宿营放哨都不知道哨兵该如何放。老经验不管用了,新的一套还没有学会。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军的部队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适应能力极强,在什么环境下就打什么样的仗。在茅山地区,老6团相继组织了白兔、高庙、宝埝、下蜀、龙潭等战斗,获得了对日作战的初步经验,同时也锻炼提高了部队与强敌作战的能力。
当时的战斗很残酷,条件也很艰苦,而老6团不仅能战斗,也能吃苦。
后来陈毅就表扬老6团:
回想在去年(年)冬天,大家不发用费,用树叶当烟抽,用烂棉絮包脚当鞋穿,每天吃两餐,甚至无菜吃,吃光饭……这是我良团(老6团代号)的特色,可做本军的模范。
进入年后,苏南新四军决定向京沪铁路以东地区挺进,当时这一决策所冒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因为第三战区严格禁止新四军进入路东作战,我军一旦进入则将面临日伪军、顽军及土匪武装的多面夹击,很可能会受到损失。因此要执行这样的任务,必须要一支主力军才可胜任,而老6团就是这支主力军。
老6团的第3营在新四军军部那边,在苏南地区的仅有1营和2营,由于国军第三战区严格禁止新四军扩充部队,故而老6团在茅山地区的实有兵力并不多,而挺进路东的仅有余人。
左起:陈毅、刘炎、刘青松、叶飞、吴焜、乔信明
为避免遭到国府阻挠,老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旗号东进,简称“江抗”,叶飞化名为叶琛,副团长吴焜改化名吴克刚,参谋长乔信明改为汪明,政治主任刘松青改为刘飞。
当时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本就有这个番号,如梅光迪所部为“江抗”第3路,因此老6团的番号便改为了“江抗”第2路(第1路为虚设),其中1营和2营分别改为第1支队和第2支队,另外补入了陈震寰部的新6梯团为第3支队。
另外的“江抗”部队还有第4路和第5路,均为当地的游击武装。
新四军正规军以“江抗”第2路进入路东后,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梅光迪,副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参谋长乔信明,政治部主任刘飞,其中第2路为主力(为行文方便,下文仍称第2路为老6团)。
年5月,老6团抵达阳澄湖地区后即奔袭了梅李、何村的日伪据点以及地方顽固势力吴文信部,歼灭了伪军王兴、小陆星部,驱逐了伪军赵培德部,接着又乘胜击溃了周泾、白茆口北新闸、沈家市等地的伪、匪武装。
5月31日,老6团在突进黄土塘地区时与大队日军遭遇,这是东进以来首次与大股日军交手。
在路东地区之前是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国军撤退时遗弃了大量武器,因此老6团进入路东后即收集了部分机枪,增强了自身实力。
廖政国
战斗打响后,2营长廖政国亲自操作机枪向日军射击,而日军也不示弱,频频用掷弹筒打我军的机枪火力点。不过老6团的干部战士多为百战之兵,硬是凭借已经改善的武器装备和战斗经验压过了日军,将其击败。
正待老6团拓展战果时,在部队的侧后却枪声大起。老6团原以为是日军的援军到了,没想到却是戴笠在拉起来的所谓“忠义救国军”。因此老6团双面作战,一面击退了日军,一面又打垮了“忠义救国军”。
在路东的作战便是如此,既要与日军战斗,又要跟伪军战斗,还要跟国军战斗,也要提防土匪武装,作战形势非常复杂。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老6团继激战黄土塘之后,又奇袭浒墅关,使得日军控制的京沪铁路一时中断;随后,老6团2营在廖政国的率领下还一度攻入了日军控制的虹桥机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以上是老6团挺进路东作战比较有名的战斗,频频打出胜仗后,老6团的部队得以扩大,武器装备也得到极大改善。
部队东进时仅有2个营余人,回合了“江抗”3路后也仅有余人,而几个月后主力部队即发展到余人,加上直接和间接控制的地方武装,总兵力达到余人。
在武器装备方面,老6团的每个步兵连均配齐了9挺轻机枪,平均每个班1营,每个步兵营还配2挺重机枪,此外“江抗”总部直接掌握2个重机枪连。由于老6团为“江抗”部队中唯一的主力正规军,因此这2个连其实也可视为是老6团的加强部队。
除了标配的轻重机枪外,由于缴获和民间收集的机枪数量较多,老6团额外还有相当多的轻重机枪,由炊事员等非战斗人员挑着走。
据叶飞将军回忆,为支援江南新四军其他部队,陈毅司令员从老6团中调出了50多挺轻重机枪。调出这些机枪后,陈毅来到老6团视察时,看到还有大量机枪,于是要求除每个营留2挺重机枪,每个连留6挺轻机枪外,其余全部调走,这一调又是50多挺机枪。
先后调出了多挺轻重机枪后,老6团的部队依然可以做到每个步兵连有9挺轻机枪,每个步兵班仍然还有1挺轻机枪。
而据叶飞将军回忆:“江抗”开始东进时,武器陈旧落后,到这时,都换上一色新的三八式、捷克式。每个班都装备了轻机枪,每个连都有重机枪。武器缺乏的困难解决了,甚至枪还比人多。
这里面的重点是每个连都有重机枪,不清楚是叶飞直接掌握的重机枪连以班为单位加强给步兵连,还是步兵连中本来就编制了重机枪。
但不论如何,在调出了多挺轻重机枪后,老6团的9个步兵连、团直属队以及团营直属的重机枪连排所装备的机枪总数仍然要在挺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有的资料中提到“江抗”支援给新四军其他部队的机枪总数在近挺,其中叶飞提到的这多挺均应出自老6团。调出如此多机枪后,老6团所余机枪数依然还在挺以上,因此在路东作战时的老6团可谓是我军在抗战时期装备机枪最多的团了。
吴焜
不过,老6团在路东仅作战了几个月时间便西撤了,主要原因倒不是日军,而是国府的施压和“忠义救国军”的不断袭击,其中老6团副团长吴焜即是牺牲在国军的枪口之下。
老6团西撤后,所在的“江抗”主力与新四军在丹阳的挺进纵队合编为新的挺进纵队,老6团番号变为“挺纵”第1团。
由于武器装备好,人员战斗力强,在年驰援半塔集战斗中,老6团仅用1个小时就歼灭路上遇到的日军1个小队、伪军1个连;随后又横扫了“忠义救国军”余人,并歼灭了韩德勤独6旅的1个营。
在作战中,老6团经常以前卫连的10来挺机枪为前导,猛烈的火力是获胜的关键因素。而在随后的郭村保卫战中,老6团及其他1个多营部队抗击了顽军13个团的进攻,可见其战斗力之强。
在随后的战斗中,老6团一直是我军中的主力部队,随后改编为新四军1师1旅1团、华野1纵1师1团、解放军20军58师团,是我军中鼎鼎有名的王牌部队。而老6团在路东的伤病员在主力西撤后仍然坚持战斗,著名的沙家浜便是以该部战斗历程为原型的,后来这支部队发展为了20军59师团,也是我军中的王牌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