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山是绍兴的历史名山。蕺即蕺草,也称岑草。《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中云:“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该山因山上长满嶯草而得名。嶯草(岑草),还称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毒之功效。
我们一群来自杭州走读群的朋友们踏进绍兴蕺山景区,就在议论蕺山这处地名。走过戒珠寺旁一条长长的通道,我们被一座绿树红枫掩映的亭子吸引住了,这个亭子叫状元亭。相传始建于东晋,清朝时塌毁,年按蕺山原貌作景观修复时得以重建。
这个亭子是单檐攒尖顶六角形普通的亭子,有一个红衣女子在里面观瞻,除了“状元亭”牌匾上有些字迹模糊的题记,再有一副亭联:“山间淑气催桃李;蕺里书声出院墙”,没有看到介绍状元的文字和说明。
带着状元亭纪念的是哪位状元的疑惑,登上了蕺山的标志性建筑文笔塔,才找到了有关答案。原来绍兴自古经济发达,重视教育,盛产进士、状元。从唐朝始至清朝废科举制度止,绍兴共出文武进士人,其中文进士人,武进士人。出状元19名,其中文科11名、武科8名。这文笔塔内悬挂了绍兴历代的文武状元的画像,最早的状元是宋代户部尚书王佐。通过比对与查找资料,初步知晓了这19名状元的基本情况:
王佐字宣子,号敬斋。“状元及第”时才23岁。是绍兴最年轻的状元,是绍兴十八年()戊辰科状元;詹睽,字晋卿。宋孝宗淳熙二年()乙未科状元。詹骙大魁天下,主要是因其策对开首便道:天下未尝有难成之事,人主不可无坚忍之心。深得孝宗赞赏,擢为第一。
明朝绍籍文状元有四个:吏部尚书诸大绶、礼部尚书罗万化、侍读学士张元忭及余煌。诸大绶(-),字端甫,号南明,嘉靖三十五年会试第二、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预修《承天大志》、《世宗实录》,校录《永乐大典》,升左春仿左谕德,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卒谥文懿;罗万化(-),字一甫,号康州,明穆宗隆庆二年()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因不肯奉迎权臣张居正,多年不得升官;张元忭(-),字子盖(子荩),别号阳和。明隆庆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中为左谕德兼侍读;余煌(~),字武贞,号公逊,明天启五年()状元,抗清殉国。
明朝还有武状元三个:谢弘仪、姚万宪、刘穆。
谢弘仪,万历三十八年(武状元,曾任知县,后以中丞出镇粤东。著有传奇《蝴蝶梦》,(又名《蟠桃宴》),是以武状元身份进行戏曲创作的曲家;姚万宪于明朝熹宗天启五年()乙丑科武举第一名。此科共録取武进士一百名;刘穆为崇祯十年()武状元。刘穆在大明朝晚期曾相当有名气,而且独家创制了“刘将-法”
清朝文状元有五个:东阁大学士梁国治、兵部尚书茹棻、云贵总督史致光、国子监祭酒章鋆、翰林院修撰陈冕。
清朝梁国治(-年),字阶平,号瑶峰、丰山,乾隆十三年()状元。累官湖广总督兼荆州将军、湖南巡抚、军机大臣、直南书房、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茹棻(-)字稚葵,号古香,乾隆甲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山西、湖北学政。升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官至兵部尚书。
史致光()-),原名步云,字青路,号渔村,葆甫,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五十四年任湖北正考官。后以京官出守大理,旋调云南知府;章鋆取得壬子恩科()第一甲一名进士,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九十名状元,是年29岁。历官翰林院修撰。四川、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学政,仕至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府校长),诰授资政大夫;陈冕(-)字冠生。清代状元,翰林院编修。年(光绪九年)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
清朝武状元有五个:江南总督金抱一、福建提督王玉、总兵刘炎、副将郎天祚、湖州副将罗琪。
金抱一,清顺治六年()己丑科武进士第一名进士及第,授参将,正三品官衔;王玉璺,顺治九年壬辰科(年)大清开国以来首位连中三元的武状元;郎天祚,康熙十二年癸丑科(年)武状元;罗琪,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年)武状元;刘炎,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年)武状元。
下了文笔塔,再次经过状元亭时,对这副亭联:“山间淑气催桃李;蕺里书声出院墙”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淑气”可以理解为天地间神灵之气,有了“蕺里书声出院墙”才有了绍兴桃李满天下的古代人才,甚至涌现了这么多的状元翘楚,真是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