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到,八路军既然出动,那就是尽量集中优势兵力,争取打歼灭战。
在年5月13号,日军五一大扫荡已经开始近半个月的时间时,八路军晋中军区22团左叶团长,调动了当时无极县附近绝大部分兵力,设下了真正的十面埋伏。
作战的目的,是想歼灭日本加岛步骑炮混编支队,消除对我们游击战的最大威胁:日军骑兵大队。
五、六路埋伏的铁桶阵。
5月13号上午10点多钟,获知日军出发的情报后,八路军参战各部队,迅速进入了预伏地点。当时我军的兵力部署是:
1.左叶团长的临时指挥所,加团警卫连重机枪排,带两挺重机关枪,埋伏在木刀沟河堤里边。一共约50多人。
2.七分区22团一连,部署在西面的东汉和西汉村,担任日军一旦突破,运动到西面时的阻击任务,该连兵力约人。
3.七分区22团二连,部署在北面,在日军最有可能突围的小吕、王村一带设伏。
二连是22团的主力连,有6挺轻机枪、3个掷弹筒,百多支步枪。连长王国旺骁勇善战,是左叶团长手中一张王牌。为了防止敌人太强大,还在村口埋设了地雷,加强了22团直属警卫连迫击炮排,共两门迫击炮。全部设伏兵力,共约人。
4.七分区22团三连,也赶来参加这次战斗,部署在西面的七汲埋伏。约人
5.七分区17团单独活动的一个连,部署于更北边王先村,做北面第二重伏击圈。约人。
6.藁无县大队,和当地区小队民兵,分别部署在伏击区外围一线,重点放在北面。大约多人。
全部伏击兵力,接近人,共设下了五面埋伏,三重包围网。而且负责指挥上千大军,最高指挥官左大团长亲自带50人,埋伏在前方,最先攻击!
如此英勇无畏冲锋在前,除了八路军的团长,谁能做到?
六、八路军的预定作战计划:四面围攻打歼灭战
从这次的作战部署来看,八路军的预定作战计划,应该是在日军过河时,左叶团长直接指挥警卫连重机枪排,先在河堤进行袭击。遭到突然打击的日军,会有两个突围方向:
1.日军遇伏后沿橙线向北突破。
在木刀沟北边,是小吕村,和王村。如果日军往王村一带突围,则八路军有22团二连,进行第二重伏击。
日军突破小吕王村埋伏后,则以17团一个连,在王先村进行第三重伏击。
如果日军再突破,那外围还有藁无县大队和区小队,进行第四次伏击。
2.如果日军遇伏后沿红线向东突破。
如果日军往东,那就是七汲镇方向。那里有22团三连,进行第二重伏击。
日军继续突破后,则有部署在东西汉的22团一连,进行第三重伏击。
同样东边外围,也有藁无县大队的民兵,进行外围第四次伏击。
这样日军向任何一个方向逃跑,都会遭遇四重埋伏,而且我军在另一方向,还有两个连的预备队,随时准备接应。
并且,左叶团长在北面设置了民兵主力,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战况如果不利,随时可以向北边,在民兵掩护下撤退。
从这整个布局来看,是非常熟悉日军战术的老八路,才会布置出这样的多重陷阱。因为那种遇到埋伏后,傻乎乎得趴在原地,和两边伏兵对射,单方面挨打的鬼子,是影视剧里的臆测,不是实际的日军。
当时真实的日军,是非常狡猾,而且善战的。他们一旦遇伏,绝不会留在原地挨打。而是会加速攻击前进,尽快形成突破!让对方的伏兵,无论有多少圈套,都用不上。而脱离和埋伏者的接触后,日军会重新整队,然后再判断伏兵的情况,决定下一步方向。当判断伏兵不多时,日军甚至还会从外围迂回,回头再反咬一口。
所以八路军一般的伏击,都是“三速战术”。就是主动设伏,把敌人放到近距离30米,突然一顿手榴弹排子枪,把敌人打懵了就跑。速战、速决、速走,不刻意寻求缴获,也不追求歼灭,只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打个比方,就是偷偷猫在墙角,等敌人经过时,突然兜头一棒,打完了以后,看都不看倒在地下的敌人一眼,马上撒腿就跑,这样才能平安撤退,不会被日军的突破迂回反咬住。
但是这回不一样,这次的作战目的,是想办法围歼日军这支骑兵大队,解除我军游击战转移途中,被日军骑兵缠住的威胁。所以要打的,是硬碰硬的歼灭战,这就得考虑日军遇伏后,可能的转移方向了。
更增加这次伏击难度的,是敌人不是步兵而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有事,骑兵纵马狂奔,很快就能突破包围圈,一会儿就能跑得无影无踪。
所以左大团长,才要亲自出发去一线,做一个团长级的侦察员。实际上,他侦察敌人动向只是附加,勘测地形、揣摩日军可能的突围方向,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只有实际走过,左叶团长才能根据自己,以前和马家军骑兵的作战经验,寻找出日军骑兵可能的突围方向,和会走的最可能路线。然后在日军预计的突围方向,设下多重埋伏。这样日军无论向哪个方向逃跑,都会损失重大。
而多重伏兵的目的,是尽量迟滞日军骑兵的机动性。只要有一路伏兵缠住它,能形成胶着,那么就可以调集,另一方向的两个连预备队过来,形成合围!西楚霸王当年有多豪气冲天?还不是被这样的“十面埋伏阵”消磨了攻击锐气,最后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吗?
而日军自然比不了霸王,加岛支队多次作战后,人的骑兵大队,已经损失至少六七十人,剩下不过骑左右。被我上千大军合围的话,是可能被我全歼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套子都下好了,就等加岛支队这头野狼,入套了!
七、日军行军序列和正定道尹视察团。
十点多钟我军刚埋伏好,日军就出现了。开路和侦察的尖兵过去以后,敌人的骑兵大队,背着枪,骑在马上威风凛凛得出现了。骑兵大队后边,是敌大队长加岛武夫的指挥部,和伪正定道尹带领的一个视察团,再后边是炮兵中队,步兵中队收尾。各队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这里就得讲讲,这个正定道尹是个什么人物,他们这个民政官员组成的视察团,跑到战区来干什么呢?
这个所谓的正定道,古称真定道,是伪政权设在石家庄地区的重要统治机构。。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年9月23日,日军占领石家庄地区的新乐县城开始,到12月30日赞皇县沦陷,仅仅三个月时间,石家庄市全境沦陷。日军占领石家庄以后,因为该地位于平汉铁路(北平到武汉),和石太铁路(石家庄到太原),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就采取一系列手段,准备把石家庄建成他们长期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为了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不但以重兵把守,还扶植伪政权,建立各级统治机构,以加强政治统治。
日军占领不久,首先扶植成立了临时性的傀儡政权,石门治安维持会,由当地劣绅李汉卿充任会长。年1月15日,在治安维持会的基础上,又组成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由石门商会会长马鹤俦任处长。
在这以后,日军为加强河北沦陷区的伪政权,于年3月,将伪河北省公署自天津移驻清苑(今保定市),并按照古制,在省以下设道、市、县。全省共划分为8个道,其中正定道驻石门,辖15个县。从地位和管辖区域来说,道尹大于地级市市长,大致相当于过去的地委书记。
但是虽然伪政权的架子搭起来了,可因为冀中军区的存在,河北中部的广大乡村,其实都是在八路军的统治之下。这次“五一大扫荡”,日军除了军事进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八路军根据地建立政权,恢复民事统治。
这个视察团,里面包括8个县长,几十名伪政权的各级官吏。日军就是送他们上任,顺便耀武扬威,让沿途老百姓恐惧,方便建立统治的。
这时候的左叶团长,带着两挺重机枪,埋伏在木刀沟的河堤里面。他有目的得,放过了前面的敌人大队骑兵,然后,加岛指挥部和视察团,也平安过了木刀沟。
这时候的日军,分成了前后两段。前面已经过河的一段,是多名骑兵,和数十名参观团成员。后面没有过河的,是人的炮兵中队,和殿后的人左右的步兵中队。
机会,来了!